作業過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出庫貨物是否完好無損……5月1日上午8點,舟山漁山島上的綠色石化基地里,庫管員石雷鋒正在有條不紊地安排一批4800多噸的成品物料提取出庫;與此同時,陸建在生產車間盯著自動化標準線,一絲不茍地做好設備操作和檢修工作……
石雷鋒和陸建都是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大三學生。自3月15日以來,該校共有12名學生作為校企合作“哈博實”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的學員,參與到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相關項目的生產中,“五一”也沒有休息。
“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一些員工無法及時返崗,浙江工商職院學生到崗馳援,幫我們彌補了崗位空缺,緩解了復工達產的壓力。”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相關項目人力總經理蔡文娟說,作為浙江石化年產量40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項目主體工程的組成部分,該項目投入了數條自動化生產線,生產在化工、輕工、醫藥等領域有重要用途的工業硫磺成品物料,承擔的是把原油等上游產品提煉下來的有害廢渣“變廢為寶”的生產任務。
“生產設備操作和檢修安裝工作對專業技術要求比較高,浙江工商職院的學生上手很快,又肯吃苦,不僅幫我們解了燃眉之急,也有利于激活整個油氣化工上下游企業的產業鏈,打通供應鏈。”蔡文娟說。提起這些“準員工”的表現,蔡文娟贊賞之情溢于言表。她特別點名表揚了石雷鋒,“小伙子做事認真負責,跟著總公司派過來的庫管員學習了三天,就能獨當一面挑起大梁,工作交給他們很放心。”
走進造粒車間,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井然有序地運行著,學生和企業員工一樣身穿工作服,認真地觀察設備屏幕上的參數和機器運作狀態。
“企業的真實場景和學校實訓室還是有很大不同,單從線路布置來看,就要復雜不知道多少倍。”陸建清晰地記得初到基地時的新奇和感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他不僅了解熟悉了相關生產設備的基本原理,還能逐漸獨立解決一些常見問題,“很有成就感。”
“自動化生產設備是一個系統,任何一處出問題而沒及時排查解決,就可能影響到整個生產進度和質量。”在造粒單元工作的徐志祥時不時用手感受硫磺顆粒的干濕度,每隔一個小時還要觀察一次滾筒機硫粉粘壁的情況,“如果出現大面積粘壁必須停機檢修,否則會導致多臺機器出現故障。”為了確保設備不停機,保持每天至少1000噸的產量,幾個月來他一直吃住在島上,“五一”假期也和企業員工一起奮戰在生產線上。
“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顯現出獨特的優勢,不僅有效彌補了企業的崗位空缺,也使得我們的畢業生實現了實習和就業的無縫對接。”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周志春說。
浙江工商職院近年來一直重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以訂單培養、進廠建室、引企入校等方式,先后與眾多龍頭和骨干企業聯合,開辦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項目,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目前,緊密合作的企業已覆蓋到浙江工商職院幾乎所有專業。今年上半年,該校共有1466名畢業生參與頂崗實習,助力企業復工達產。(記者 杜成敏 通訊員 姚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