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際,7月2日至4日,由杭州市教育局指導、浙大城市學院主辦的“杭青·行在杭”大型實踐育人活動順利開展。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錢塘學校與杭州職業技術學院(6月11日,教育部同意設立杭州職業技術大學)師生共同組成五人研學團隊,深入富陽、淳安、桐廬三地,解碼“兩山”理念的奧秘,通過跨學段協作,探索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的新路徑。
在三日研學中,團隊以腳步丈量杭州鄉村轉型的立體圖譜:
觀富江智造藍海,從造紙業的關停陣痛到光機所的激光躍動,觸摸傳統工業區向科技新城的基因蛻變;在下姜共富現場,借村史館的泛黃賬本與村書記的生動演繹,破譯貧困山村到生態標桿的振興密碼;至鐘山再生之地,通過廢棄石材的藝術涅槃與礦坑藍莓的科技重生,求解生態傷痕與經濟增值的共生方程式。
三站研學的實踐脈絡
富陽智創轉型站
師生實地調研富春灣新城轉型展示館,剖析造紙企業關停背后的產業升級邏輯;
在杭州光機所感受中國智造
下姜生態共富站
考察一滴水研學營,與下姜村老書記楊紅馬了解“大下姜聯合體”運作機制
與村民親切交流,了解“兩山”理念下的居民生活變化
鐘山融合創新站
調研石雕藝術館文化IP開發現場
在藍莓智創園參與智慧農業實操
在學軍中學桐廬校區進行調研成果匯報
三天行走,百余公里征程。學校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邁出堅實一步。
當大學教師的理論點撥、中職教師的問題剖析、高職學生的實操能力、中職學生的探究熱情在鄉土大課堂碰撞融合,我們清晰看見,新時代思政教育不僅需要“仰望星空”的思辨,更要“腳踩大地”的踐行。
下一步,學校將持續發揮職業教育優勢,讓技術技能成為青年學子詮釋家國情懷的生動語言!(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錢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