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首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全國總決賽在上海閉幕。這是國內首次以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設置的專門賽事,自去年8月啟動以來,全國累計952萬名學生、3707名就業指導教師參賽,參賽高校數量覆蓋全國高校的98.6%。
在當前就業形勢下,大學生該如何做好職業規劃,或許可以從這場職業規劃大賽中找到答案。
以賽促學,職業規劃要盡早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讓更多學生在在校期間盡早做好就業準備,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和任務。”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表示,希望通過大賽喚醒更多在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以賽促學,為就業做充分的準備。
“在正式報名參賽后,我對自己的學習、科研和社工經歷做了更全面的系統梳理,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職業目標,就是在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做基礎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21級本科生劉彥希介紹,她已經加入導師課題組聚焦超分子聚合物研究,近一年的計劃是發表第二篇一作論文,今年秋天參加一場海外學術交流活動,相對長遠的目標是取得博士學位。
相比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注重一線專業技能的培養,在職業規劃中更強調實踐的作用。
參賽選手、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21級學生李泓熹的求職目標是男裝制版師。樹立職業目標后,他嚴格對標制版師要求,在專業理論學習上保持專業課全班第一,在技能學習上,跟隨全國技術能手學習各種制版技藝,考取服裝制版高級工,并且比其他同學更早接觸服裝龍頭企業的真實項目。
“未來,我將從制版師助理起步,逐步成長為制版師,為我國的服裝行業貢獻屬于自己的力量。”目前,李泓熹已經順利被一家男裝知名企業錄用。
大賽評委、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劉銳認為,大賽中涌現出許多在職業規劃上值得朋輩學習的榜樣。他們在職業規劃上有一些共性,能充分利用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的各種機會不斷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復盤并主動調整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持續提升自己的就業能力。
在總決賽現場,評委們經常會問選手一個問題:“如果你的目標崗位無法實現,你要怎么辦?”
“職業生涯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需要具備適應變化的能力。這要求他們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許濤說。
以賽促就,對接企業需求
“你提到的音圈馬達有多少道工序,你最關注哪些?”
“你說你對中國茶文化有研究,那你認為中國茶杯、茶蓋、茶托怎么代表中國文化?”
答辯環節,評委們拋出犀利問題,真實還原選手在求職面試時的場景。總決賽中,每個競賽小組有7名評委,其中,企業評委4名,超過半數。整個大賽,總計29.8萬家用人單位參與,3.8萬名不同行業領域的專家擔任大賽評委。
“學生在和企業評委你來我往的交流中,能夠逐漸明白要向面試官展示什么,以及面試官的主要關注點在哪里,從而提升就業能力。”企業評委、寶鋼股份校園招聘副總監王思銘說。
大賽還特別設置了“天降Offer(入職通知書)”環節,總決賽現場,479名企業代表組成“心選團”為心儀的選手現場發放實習或錄用邀請,一共發放1080個實習或就業Offer意向。
“你有豐富的項目經驗以及創新能力,還有能落地的技術,我們很看重你的發展潛力,希望你能來我們公司。”決賽現場,當重慶航空職業技術學院2021級學生陳鑫介紹了自己在3D引擎技術方面的開發經歷之后,一家信息科技公司立即為其發出了入職邀請。
在劉銳看來,“心選團”的設置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就業崗位,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職業視野。
“應更多地邀請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主管或者企業家給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指導,他們在企業有真實的經驗,對學生的指導更加直接、更有實效。”吳愛華認為,這次大賽有相當多的企業參與到校賽、省賽和國賽中來,把用人單位的崗位資源帶到大賽中,通過大賽搭建了一個人才供需對接的平臺。
以賽促教,生涯教育要提質
大賽期間,許多高校還舉辦了生涯咨詢、簡歷門診、AI面試等活動,為大學生就業賦能。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搖籃。大學生要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來自學校和教師的生涯規劃教育也十分重要。
“大家都想要一個好工作,怎樣才能勝任一份好工作呢?”今年4月,在大賽的課程教學賽道總決賽上,大賽選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涯發展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雪萍的話引發現場教師思考。
在比賽中,很多參賽教師都展現出他們對中國和西方生涯教育相關理論、工具和模型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本土化的理論模型。
理論最終導入實踐。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錢海紅告訴記者,學校要構建出有特色、有溫度、高質量的生涯教育就業工作體系,提升生涯教育、人才輸送和實踐育人的精準度。
“生涯教育要貫穿在學校招生、培養、就業的全過程。”錢海紅表示,在復旦大學,學校聚焦于三個“多”,“多維度”“多節點”“多渠道”給學生提供更具有專業精準度的服務支撐。
據悉,自課程教學賽道開賽以來,共有3707名就業指導教師參賽,覆蓋1565所高校、1921個課程教學團隊。
“下到青年教師,上至60多歲的老教授,在他們的同臺切磋交流中,我們感受到了同僚之情,也看到了青年教師個人成長。”大賽評委、東北師范大學就業創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海濱感慨道。(歐媚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