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專章部署“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求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職院校應通過實施科技強校戰略,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和技術服務能力,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高職院校實施科技強校戰略的重要性
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要求。職業教育是對接產業最緊密、服務經濟最直接的教育類型,產學研深度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產學研合作一般指高等學校、企業和科研院所三方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所進行的合作與交流。縱觀我國產學研制度體系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改革開放至20世紀9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紀初以及21世紀初至今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核心,第二階段以“科教興國”為主題,第三階段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斗目標。20多年來,職業教育從量的擴張轉變到質的提升,國家對職業院校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要求一以貫之。產學研深度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通過實施科技強校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深度對接行業產業發展,彰顯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特征。
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關鍵是師資隊伍水平,路徑是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愿景是職業教育的影響力和認可度。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促使教師緊跟科技前沿和行業產業發展前沿,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水平;學生參與教師真實科研項目,提高解決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和工程現場復雜問題能力,推動項目實踐育人;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技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創新內容融入課程教學和實踐環節,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潛移默化中也培養了學生科學家精神,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方位提高。另一方面,通過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提高教師與行業企業的對接頻率,促進教師與企業工程師深度交流,豐富高職院校的輸出形式,解決生產一線遇到的實際問題,對深化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具有積極作用。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認同,對提高職業院校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院校實施科技強校戰略的路徑
精確找準科技創新定位,全面理清思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是履行“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高校職責,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立足于專業群優勢,以應用研究為主攻方向,側重科技攻關、產品研發、工藝改進和技術推廣,服務行業企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主動開展技術攻關,努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服務國家戰略;促進教師緊跟科技發展前沿,打造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匯,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
高職院校可從四個維度開展科技創新。一是開展縱向研究,解決若干“卡脖子”問題,服務國家戰略;二是開展橫向技術服務,解決企業實際難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三是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將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四是開展教育研究,研究職業教育規律,促進職業教育發展。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橫向比較、問題導向、創新機制、重點突破,實施科技強校戰略,加強有組織的科研,培育核心競爭力,做好“四個堅持”:堅持類型教育特色,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堅持政行企校共建,搭建高能級科研平臺;堅持專兼引培齊抓,打造高水平科研團隊;堅持破立結合,深入開展科研評價改革。
準確發現科技創新需求,系統設計目標。準確發現需求,是高效開展有組織科研的前提。高職院校開展科技創新,必須立足于專業群優勢,結合新版《職業教育專業目錄》中所列專業特點,深入開展行業企業調研,準確掌握行業產業科技需求。重點聚焦強國戰略中的技術技能重大問題,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問題和技術前沿,瞄準鄉村振興、健康工程、共同富裕等民生需求,瞄準區域產業發展中的科技難題和技術問題。通過產教聯盟、職業教育集團、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多種平臺資源,通過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零距離對接產業發展的機會,通過國家和區域產業集群、產業科技需求報告等多種渠道,精準發現行業產業科技需求。
正確掌握需求,才能系統設計創新目標,明確了目標,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有的放矢。高職院校科技創新目標制定應立足于辦學特色與優勢,結合行業產業科技需求,從團隊建設、平臺構建、成果產出等方面,分別設定科技創新目標,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同時將科技創新體系構建和科研學術氛圍營造,納入創新目標。
建立健全科研基層組織,優化配置資源。科技創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健全基層組織是科技創新的基礎。高職院校可結合專業群優勢,健全立體式科研基層組織,搭建若干個科研平臺,每個科研平臺組建若干支科研攻關團隊和技術服務團隊,構建以科研團隊為基礎,“專業負責教學、平臺負責科研”的科技創新組織體系。通過強化科研團隊建設,實現“單兵作戰”向“團隊作戰”的轉變,倡導教師“人人進團隊”,通過團隊間的協同合作,實現“團隊作戰”向“團隊協作”的升級,完成重大科研任務。
優化資源配置,將經費、場地、儀器設備等科研資源優先向重點方向、重點團隊傾斜,是促進科技創新發展、實現科技創新目標的重要保障。集中專項資金,提供專用場地,遴選重點團隊,進行重點投入,購置關鍵儀器設備,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支撐高質量科研工作。對于重大課題給予專項資金配套,對于重大科技成果給予重點獎勵,全面提高學校科技創新水平。
系統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深化評價改革。科學合理的科技創新體系是開展有組織科研的重要基礎,一般由技術攻關、技術服務和成果轉化三個部分組成,三個部分可以獨立運行,同時又相互融合。技術攻關主要依托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高能級科研平臺,組建攻關團隊,主要從事縱向研究及承擔重大橫向技術攻關項目。技術服務主要以協同創新中心、技術技能平臺、企業研究院等為支撐,面向中小微企業,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技術攻關和技術服務形成的科研成果,通過成果轉化,形成實際生產力,實現工程技術及產業發展“從1到100”的跨越,最終產生一批核心技術,支撐一群新興產業,形成若干標志性成果。建立科技研討會商機制,統籌各團隊優勢,學科交叉,共同解決跨領域技術問題。
科研評價是學校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是導向,評價是指揮棒,有什么樣的評價就有什么樣的科研創新發展。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從數量到質量轉變,構建“重質量、重實效,多元化、可替代”的科研評價體系,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注重高質量科研項目立項、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注重技術服務和成果轉移轉化給企業實際帶來的成效,構建高質量成果激勵導向機制。
(作者賀星岳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黃金永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