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向,方能遠行。點亮青年學生心中的理想信念,用信仰的力量引領學生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執著攀登,收獲精彩,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同奮斗目標。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堅持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為遵循,在“雙高”建設過程中,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以問題為導向,精準施策,創新構建“單載體 雙鏈路”高職課程思政模式,堅持目標導向,全面布局,從整個專業群教學層面來進行整體設計與模式構建,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每一堂專業課程,深植于每一名專業教師心中,人才培養迸發出澎湃活力,教學改革經驗值得分享與借鑒。
“單載體”
奠定“三全育人”基礎
“單載體”指的是在專業課程鏈范圍內選擇統一教學載體,從教學載體出發系統性挖掘思政元素。對高職教學而言,專業教學載體不僅要具備專業性、知識性,還要具有趣味性與教育性,有利于思政元素的嵌入。
以學校動漫設計專業為例,在專業課程鏈范圍內統一教學載體,以此為出發點,在相關課程中合理安排課程教學內容與項目,厘清課程關系,打通課程間學習成果傳遞的通路。例如在專業課教學中采用“宋韻”主題,作為專業課程鏈統一的教學載體,來設計各門課程的教學項目。深入分析這一教學載體,挖掘與提煉出一系列思政元素,更加自然高效地嵌入課程,有利于提高課程思政工作的系統性與科學性。
統一的教學載體有利于課程鏈的教學規范與成果傳遞,也有利于思政元素的系統性挖掘,為實現課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標做好了準備。
“雙鏈路”
全過程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
“雙鏈路”指的是指專業課程鏈與課程教學鏈,從兩個層面覆蓋專業教學的各個過程與環節,組織與融入思政元素。
(一)從專業課程鏈層面組織思政元素,按課程制定方案,實現專業課思政教育的連續性與整體優化,實現全過程目標。
課程鏈指的是利用課程之間的關系,建立系統化、立體化的課程體系。只有形成多課程同頻共振的大思政格局,綜合考慮課程鏈的課程思政,才能實現整體優化。從專業課程鏈的層面組織主要的思政元素,按課程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案,可以實現課程思政的專業人才培養全程化。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動漫設計專業影像敘事課程鏈,充分體現了從課程鏈層面組織主要思政元素的主要方式。
視聽語言等理論性課程融入的主要思政元素為美學、文化自信等,目的為在專業學習初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方向;劇作等有較大創作空間的“理論+實操”課程主要的思政元素為家國情懷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可以進一步培育學生核心價值觀;攝影攝像等實操性很強的課程,以技術傳承、鉆研精神、集體榮譽感、職業素養等思政元素為主;在動畫片制作等綜合實踐課程中,以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與創新精神的培養為主要目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大膽創新,以社會責任感與文化復興責任感為主要的思政融合元素,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提升格局與思想境界。
(二)在課程教學鏈的各環節采用適當方式滲透思政教育,全方位實現課程思政的實效目標。
教學鏈基于系統論和人本論的觀點,是一個主題明確的整體。它環環相扣,首尾相接,按照鏈條上要素的合理結構有機遞進,是專業課程實施的基礎。要把課程思政工作落在實處,必須做好兩件事:一是在不同的教學環節選擇合適的思政元素;二是采用不同的融入方式,讓課程思政工作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
“項目設計”是一門以項目教學方式開展的產教融合課程,因此項目教學法與校企協作教學法是本課程貫穿始終的教學方法,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為社會責任感與文化復興責任感。教學鏈各環節因為開展方式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教法與學法,在這些教學方法中融入相應的思政元素,例如主題解析與創意環節,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開展頭腦風暴,這些教學活動中可以融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與社會責任感等思政元素,培養學生思辨與創新的精神和能力。
整體布局
強化全員課程思政認識
隨著“單載體 雙鏈路”課程思政模式的持續深入推進,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從教學任務與實施環節入手,完善教師能力培養,動員全體專業教師,組建優秀教學團隊,同時邀請思政教師全程參與督導,對載體選擇、思政元素挖掘與組織、課程思政方案制定、教學鏈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模式構建與實施工作提出意見。通過統一教學載體與課程鏈、教學鏈層面的集體備課與實施課程思政方案,同步規范各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打開思路,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全員育人目標。
經過不斷的錘煉、創新、實踐、再創新,如今,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單載體 雙鏈路”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的生動實踐釋放出無窮的能量,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發展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未來,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雙高”建設的背景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讓教育教學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出應有貢獻。(姜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