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分,正是蜜桔收獲的季節。往年總是為銷售發愁的北侖嘉溪村桔農,今年卻無比輕松。原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跨境電商專業和新媒體營銷工作坊的師生們,在他的桔子園里現場直播帶貨,不到兩個小時,2千多斤桔子就銷售一空。
田間直播助農,是近兩年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國家“雙高”院校職教引領力,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聚焦品牌化、項目化推動鄉村振興。近五年,持續向基層一線輸入近22000人次學生,開展美麗鄉村、鄉村假期課堂、助力共同富裕等志愿行動1200余場,各類服務鄉村振興培訓項目近100余項,有效幫助4600余名新型職業農民完成了“優化”與“升級”。打造科教幫扶品牌持續開展“農村科技特派員”和“種技術”項目,實現科技下沉、人才下鄉,創新職教幫扶亮點紛呈,交出了一份用專業賦能鄉村振興、用初心推動共同富裕的高分答卷。
深入開展調研 建立長效機制
位于浙江東部沿海的寧海縣美麗鄉村建設經驗曾在全國作經驗分享。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專門組建了學生“美麗鄉村發展調研團”,走進寧海橋頭胡街道雙林村、桑洲鎮南嶺村、強蛟鎮上蒲村等進行了美麗鄉村發展的社會調研。調研團隊發放1200份調查問卷,重點對村莊的經濟收入提高、相關政策、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體發展模式進行調查研究。最終調研團總結出了寧海縣美麗鄉村發展經驗,即“政府支持+引進資本+村民主體+村委協同”的“空心村”活化模式,形成 “資金共籌、利益均沾、積累共有、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調研團隊提煉的這套經驗對于鄉村經濟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發展新模式具有借鑒價值,被寧海縣胡街道、桑洲鎮、強蛟鎮等地采納。寧海南嶺村村支書表示,正是這套“空心村”活化的模式,讓南嶺村從環境差、常住人口不足百人的“空心村”變成了如今鮮花盛開,生機勃勃,被網友評為中國最美景區之一。
“靠海吃海”是東門漁民祖祖輩輩的真實寫照。“以前,很多村民從10多歲就開始捕魚,現在東門漁村30歲以下幾乎沒有人愿意下海捕魚,許多人的觀念發生了變化。”有著“浙江漁業第一村”之稱的東門漁村村委會主任表示,傳統漁村正在面臨產業轉型。今年暑假,針對“東海無魚”的嚴峻現實,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漁光新曲”實踐團隊對象山東門漁村的“漁文化”和傳統漁村產業轉型升級進行深入調研,就如何把漁家文化與生態旅游、漁家樂產業結合提出深化第一、第三產業合作,打造規模化的“漁家樂+民宿”產業鏈;抓牢電商賦能的契機,孵化自媒體賬號,轉變漁民的傳統經銷理念;應地制宜,結合非遺文化與漁俗文化,推動漁民參與漁文化產業建設的建議。相關政策建議被當地政府采納。
從思政小課堂鏈接社會大課堂,學校全面落實“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近五年來,組建了32支“三下鄉”團隊3000余名大學生深入鄉村開展實踐,挖掘了村落山水資源、民風民俗等鄉村振興資源。師生團隊充分發揮專業特長,積極為團市委、文明辦、農村農業局等政府單位提供智力服務,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支持。
依托自身優勢 做好成果轉化
“要充分發揮地方高校專業優勢、人才優勢,把專業課程帶到鄉村田間,打通課程與實踐之間的壁壘,在育人過程中賦能鄉村振興。正如校長吳翔陽所說,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課程項目中融入了“田野底色”。
學校國際商旅學院與半浦村半樸園國學教育基地簽署“校企戰略合作協議”與“研學基地設計與半浦文化推廣幫扶協議”,從專業角度提出“利用本土元素,幫助半樸園研學基地設計一套五色課程的創意方案,并利用這些課程推廣半浦文化,帶動旅游業發展。國際商旅學院院長董鴻安說:“讓農田變景點,將課程設計建到鄉村里去,就能夠改變課堂教學“閉門造車”現狀,使學生的課程項目更接地氣,更具實踐價值。”他們帶領學生從村莊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和清廉文化等入手,深入挖掘提煉村莊建設的主題和內容,打造了不少像半樸園這樣的特色鮮明的“鄉村IP”。
學院還利用多語種優勢,由旅游管理、商務英語、應用西班牙語等6個專業師生組成公益宣傳團隊,對西門村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挖掘整理,完成了“跑馬燈”等非遺項目英、韓、日、西班牙、德多語種解說詞和宣傳手冊的編纂工作,錄制了多語版的宣傳視頻,幫助西門村文化禮堂創造對外文化傳播條件。
“村民是村莊的主人,也是鄉村振興的主體,需要他們參與到具體的設計改造中來”。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教師封思勇認為“授人以漁”才是助力鄉村振興的最佳途徑。他回憶,帶領創作團隊師生剛開始幫助梅東村搞院落設計與街景改造時,有些村民不是很理解。師生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慢慢用手中的畫筆讓現有資源煥發出了新光彩,村民也從被動到主動歡迎團隊上門設計改造,并和師生們一起除草搬磚,參與到改造工作中來。團隊先后為北侖區牡丹社區、青林嘉園、嘉園茗樓、清水村、江星公寓等開展院落與街景改造,為北侖區打造“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的“詩畫浙江”戰略貢獻了力量。把帶“泥土味”的設計人才引進鄉村,藝術學院師生團隊還開展策劃農產品logo、農產品外包裝設計競賽,把項目帶入課堂,完成了甘孜州黑木耳、北侖紫薇酒、蘭溪楊梅酒等200余件農產品的包裝設計制作,在打造鄉村振興“伴手禮”的同時,為當地農產品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藝術調動和喚醒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師生們與村民一起采用傳統技藝、就地取材,全程參與美麗鄉村建設落地,用藝術點亮鄉村,用“紅色基因”賦能“綠色之路”,用短視頻宣傳鄉村面貌。他們也將畫筆帶進了鄉村社區中小學、假日學校,每年開展繪畫公益服務1000余人次。學生們在實踐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他們不僅用藝術點亮了農村,也點亮了自己的人生燈塔。
借力鄉村振興 探索轉型路徑
除了讓師生的教學、實踐與鄉村振興緊密融合,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在助推共富之路上,還在科技服務、合作模式、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不斷探索著幫扶新路子。
“根據檢測結果,你們可以跟合作企業提議深加工深色蔬菜以及淀粉類主食資源,在時令蔬菜上多做文章,為他們定制產品以及組織生態農家樂活動時,在宣傳上突出季節的轉換對蔬菜的營養成分的重大影響”,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農業科技服務特派團隊湯曉老師一邊在田間采摘蔬菜樣品,一邊給余姚大隱鎮農戶作技術指導。學校每年都會派出二十余名“農村科技特派員”,通過“種技術”項目把學校的人才和技術力量帶到田間、鄉村,充分發揮學校科研與技術優勢,為鄉村增強持續盈利能力、實現產業興旺打通新通道。
近兩年來,學校大力實施服務鄉村振興的“黨建+”模式,與學校所在區域的北侖區政府攜手建立黨建共同體,立體化全方位地聚合政、企、校各方資源,實施戰略合作。雙方圍繞“共鑄紅色品牌、共建黨建學院、共育骨干隊伍、共抓產教融合、共助人才引育、共創美麗鄉村、共推文化創新、共筑青年北侖”八個方面,全面推進組織共建、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品牌共創。學校8個分院與北侖春曉、小港、柴橋、郭巨等8個街道共同完成建設“紅苗集市”青春助農、藝術點亮鄉村、浹江風情帶打造等十大共建項目。
在提升鄉村人才技能,增強鄉村發展源動力方面,學校還充分發揮職業培訓優勢,積極開展符合本土文化特征及村民需要的培訓活動,提升區域的創新能力,先后開展“青年電商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養互聯網+”培訓等。學校還聯合北侖區委組織部共同成立港城工業社區學院,開展兩新黨建、園區治理、企業管理、電商直播等方面培訓,成為深化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共贏平臺。
如今,寧職院“鄉村振興”多點開花,鄉土工匠在和師生的互動中,有了新思路;基層干部在交流中獲取了新的發展理念;村民們看到了樣板與示范,看到了鄉村振興下資源的活化路徑。從服務鄉村到對口支援,從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到山海協作、東西部合作,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助力鄉村振興的相關經驗輸出到結對的涼山州,西藏、新疆等自治區,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正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