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協同推進。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已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牽涉面廣、任務繁重的開放性系統工程,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本文以“三螺旋”理論視角,分析探討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在協同育人機制中發揮的作用,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形成和創業能力的提升。
一、“三螺旋”理論概要
“三螺旋”概念最初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學者亨瑞·艾茨科瓦茨等提出使用該理論模型來分析政府、產業和大學的協同關系。如今“三螺旋”概念已成為一種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
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離不開政府、企業的支持和參與,三者都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方各有邊界又相互融合,是“三螺旋”動態系統中的領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為了實現各自的不同利益和社會價值,需要三方相互協作、角色轉換、資源共享,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二、政府、高校、企業三者的定位與關系
結合“三螺旋”理論,試分析政府、高校、企業三個主體在協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的定位、作用和功能。
政府:創新創業教育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政府作為機關,承擔了宏觀調控角色,通過出臺政策法規、加強頂層設計、加大資金支持等方式,建立制度化的創新創業教育協同機制,支持并推動高校與企業的協同發展,共同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施和改革。政府要專門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協調機構,協調各級部門、各類社會主體,促進政校企深度可持續合作,探索建立校內多部門聯動、校外多主體參與的協同育人機制。政府還要充分發揮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監督職能,對高校、企業等參與主體進行階段性評估和必要的質詢與追責,及時發現問題,成功防范和抵制系統性風險。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導者和實施者。高校在協同關系中處于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將創新創業教育根植于社會大環境,充分聯合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力量,使高校和各相關利益主體相互協調。集聚創新創業教育要素與資源,通過落實和爭取政府關于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和資源,校企共建創業實踐基地,打造集項目投融資、項目咨詢、幫扶指導等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政策環境。另一方面,高校要把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制作為深化改革的支撐點,在學校內部構建創業學院、招生就業處、科研處等多部門齊抓共管的協同機制,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要不斷更新人才培養理念、優化師資隊伍,建立課堂教學、自主學習、實戰訓練、指導幫扶、文化引領為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企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持者和參與者。企業與高校的無縫對接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必要條件。企業的發展需要高校現有科研成果的支持,而高等院校大量的科研項目剛好滿足了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將一些具有較高價值的成果進行市場化來獲取經濟收益,同時反哺高校科研工作。企業還可以與學校共同打造面向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挖掘、選拔優秀的創業人才。
三、地方高校的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浙商職院創新創業教育歷經十載磨礪,在政、校、企協同推進上進行了探索和實踐。
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學校爭取社會力量廣泛支持,探索市場化運營的大學生孵化器建設和混合所有制創業學院改革,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全國高職高專創新創業教育協作會、浙江省商業集團、浙江省財政廳等機構建立了密切聯系與合作,構建了以學校為主體、政府為主導、行業為指導、企業參與的雙創工作協同機制。
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探索創新創業骨干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共同開展人才培養,面向有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創業班、大學生創業特訓營等創業實戰班。同時推出創業學分與專業學分互認,實現了學生創業、學習兩不誤。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形成了具有商科特色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模式。
共建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學校重視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結合企業資源,構建了階梯式遞進的“通識基礎類、技能提升類、創業實戰類”課程結構體系,實現了創新創業課程的全覆蓋,為學生掌握基本的創業技能打下理論基礎。同時探索專創融合模式,如創業教育融入環藝專業推行工作室制教學,融入電商專業開設百誠班、蟻巢班等。
打造雙創實踐平臺。學校自2005年開始建立大學生創業園,爭取到了政府和優質企業的資源支持。學校為了打造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在校內外構建了“創客空間—創業苗圃—創業孵化器—創業加速器”項目孵化生態體系。10多年來,學校累計培養孵化大學生創業項目800多個,帶動近萬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
打造雙創幫扶體系。為解決學生創業初期啟動資金不足、社會資源匱乏、風險大等問題,學校結合杭州市政府的政策,聯合企業,建立“一站式”服務中心,為學生提供優質創業資源和一系列服務。學校為學生提供免費的場地、網絡、辦公設備等,面向創業學生設立創業獎學金,建設高水平創業導師隊伍,為學生提供專業的一對一指導。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張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