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技術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也深刻影響著高校辦學治校的理念和方式。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作為“雙高計劃”建設單位,順應“互聯網+”大融合、大變革趨勢,通過整體牽動力、需求驅動力、平臺聯動力、機制推動力“四力協同”,聚焦數據治理,強化數字服務,突出場景應用,創建點、條、塊“三維融通”,教、學、管“三線貫通”的數字化改革新范式,打造數據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管理精密化的現代化治理新格局。
整體牽動:
構建“五個一”改革體系
高職院校深化數字化改革的意義不僅體現在具體的場景應用中,更體現在教學、管理、服務的理念和方式等發生的深層次基礎性、全局性與根本性變革重塑中,牽引力強、帶動面廣,需要從宏觀層面系統設計、整體推進。
學校編制的《“十四五”學校數字化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以堅持育人為本、引領創新、系統推進為建設原則,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和數據治理體系的總體目標,并細化落實到每年的數字化改革建設任務中。通過實施數據治理攻堅工程、校務服務提升工程、校園環境智治工程、教學改革深化工程、數智基建保障工程,全面構建了“五個一”整體改革體系,即以數據治理為核心的協同“一中樞”、平臺“一體化”、改革“一件事”、服務“一張表”、決策“一張圖”。“五個一”工作體系的設計是基于數據中樞可視化采集、交互的技術能力,可有效解決“數據孤島”的痛點,全面實現數字化應用“業務通、數據通、單點登錄、一網通辦”與校務管理和服務“網上辦、掌上辦、終端辦”,校園數字化具備了“應用隨身、服務隨行、反饋隨時”的治理能效。如通過數據中樞的數據采集交互,自動匯集教職工基礎信息、教學、科研、教育培訓等多項數據,形成教師個人成長信息檔案“一張表”,實現年度考核、成果申報、評獎推優等校內表單“最多填一次”或“不用填”,徹底解決了教師重復填表、多頭填報的常規性難題。學生的成績單打印、等級考試證明、學生證注冊等原先需要“上門辦”的服務事項,現在通過刷臉或刷校園卡等身份認證方式,可以隨時在終端機自行蓋章打印取件。二級部門的經費使用進度、教職工的課題經費使用狀態也都可以實時查詢反饋。
需求驅動:
落實“五個到位”目標體系
中國現代職業教育正在推進質量內涵式發展,特別是“雙高計劃”和職教本科的發展,為數字技術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數字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全場景賦能,進一步優化了教育教學環境,提高了學校治理效率,推動了發展方式變革,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動能。
學校在深化數字化改革中,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聚焦辦學治校中的堵點、痛點、難點,做到“五個到位”,力求破解數字化改革“好看不管用”的弊病。一是清單編制到位。按照數字化邏輯,聚焦教學、科研、管理、生活等校園業務場景,梳理和重構職能部門的業務場景,確立了應用系統、業務數據表、主題數據和元數據資產,編制了“網上辦”清單、“終端辦”清單、填表服務清單、決策看板清單。二是數據價值挖掘到位。完成了辦學條件、師生狀況、教務科研、智慧思政、招生就業、財務資產、平安校園、圖書資料、服務效能、宿舍管理、校園能耗等專題數據看板和二級學院專屬數據看板定制。三是場景應用到位。學校上線新版“浙旅院釘”移動門戶,開設資產采購、訪客審批等“掌上辦”便民業務場景50余個,在師生活動區域推出“一網通辦”自助服務終端,集成校內辦公、教務、學工、人事、后勤等部門基于線下交互的服務事項,為師生提供“24小時不打烊”的自助服務窗口,打通校務服務“最后一公里”。四是專業教學數字化應用到位,學校在明確文旅產業各類數字化人才規格的基礎上,出臺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方案,重點推動新專業目錄下的導游、酒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智慧景區開發與管理、餐飲智能管理等專業群核心專業的數字化改造,高標準建設智慧旅游技術、定制旅行管理與服務、民宿管理與運營應用等新專業;同時,學校圍繞由傳統知識進階型向文旅融合型、智慧化能力提升型轉變的教學目標,全面調整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出臺專業數字化升級改造方案,重構模塊化課程體系,創新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上,學校共計48門(次)開放課程入選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首批推薦課程,各開課平臺累計選課26萬余人次,智慧景區開發與管理專業團隊成功入選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五是智慧教學場景改造到位。學校聚焦智慧教室和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創設了虛實結合的教育教學環境,2021年學校首個“智慧教學示范樓”正式投入使用,75%以上的教室和實訓室完成了智慧化改造,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學習體驗;同時,學校聯合企業共同投資1900多萬元建設國家虛擬仿真示范基地——“現代旅游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系統打造虛擬景區、虛擬酒店、虛擬廚房等7個“云旅游”模塊,全面覆蓋5G信號,引入VR、AR等設施設備,為學校師生提供虛擬實踐教學環境,通過沉浸式體驗全面提升教學實訓質量。
平臺聯動:
打造“五個平臺”服務體系
在數字化全面推進的背景下,職業教育領域的理念重塑、過程重構、場景重建、要素重組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大數據技術驅動職業教育治理的方式、效率和效果呈現出新樣態。強大的數字平臺支撐是數字技術發揮作用的基礎和依靠,是提高治理效能的技術保障。
學校著力打造“五個平臺”,賦能學校服務能力升級:一是打造科研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中國旅游研究院標準化研究基地、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浙江省智慧旅游體驗中心(智慧旅游研究所)、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統計數據中心等十大教學科研平臺,融合實現智慧旅游體驗展示功能、教學科研功能、社會服務功能,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探索旅游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創新發展之路;二是打造智慧產教融合平臺,開展旅游人才集群式培養,校企合作共建“阿里巴巴新旅游人才孵化基地”“麥撲智慧旅游產業學院”“蝸牛產業學院”“森泊產業學院”“雷迪森產業學院”等10余個產教融合平臺,建設“名師名導工作坊”“智慧旅游體驗中心”等融合產業工作場景的智慧化場所,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融合;三是打造智慧思政平臺,構建集學業預警、心理預警、經濟預警、行為預警等四種類型預警信息的數據共享“安全艙”、安全教育“防火墻”、分析判斷“預警臺”、AI輔助“智慧腦”、反饋分析“穩定器”五大功能模塊,形成學生個人和校園整體的“安全畫像”,預警有效率高達98%,提升了學生思政工作的精度、力度、溫度;四是打造校園安全管理平臺,集預警研判、接警處置、留檔追溯等功能于一體,將全校的火災監測、能耗監測、車輛管理、寢室考勤融入安全管理平臺,實現對校園各類突發事件的實時智能監控,加強校園安全一體化設計,織密校園安全“一張網”;五是打造校園能源管控平臺,創新物聯網技術應用,為生態節能、用能安全、用能發展、用能經費安排提供決策支持,建立校園能源“大腦”,推進綠色校園建設,綜合能耗同比降低5%。
機制推動:
健全“五個機制”保障體系
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加持是數字化改革走深走實的重要保障。學校通過構建“五個保障”工作機制,確保數字化改革落地見效:一是組織領導機制,學校成立由書記、校長任組長的數字化改革工作小組,校長兼任數字化改革辦公室主任,下設黨建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科研、校園安全穩定、校務服務、資產后勤、干部人事、改革督查7個數字化工作實施推進工作小組,形成專班統領、分頭實施、整體推進的合力機制;二是運營管理機制,出臺《數據管理辦法》,建立“一數一源,一源復用”應用模式,形成每月例會、每周碰頭、責任到人的溝通機制,確保數據運營的高效性、管理的規范性;三是兩級聯動機制,學校與各學院、職能部門按照“專班化運作+項目化實施”的方式組建兩級工作專班,分級建立項目任務書、時間表、作戰圖,組建二級部門數據管理員隊伍,明確數據采集、維護、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職責,全校“一盤棋”協同推進數字化改革工作;四是目標責任機制,建立了“目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責任化”的閉環式工作責任體系,將數字化改革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建立重大任務數字化改革專項督查制度,加強績效評估和監督考核;五是數字素養提升機制,面向干部、教師、行政人員、學生等不同對象,通過專家講座、應用技能和信息素養培訓等形式,科學構建分層分類培訓體系,將提升信息素養納入職能部門培訓計劃,逐步提升干部、師生的信息化意識、素養和能力。此外,學校開設“每周一薦”專欄,加強信息化應用熱點和難點問題解答、智慧校園應知應會、信息技術應用分享等系列宣傳,營造良好的數字化改革輿論環境。
數字治理已經成為全方位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驅動力量。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高校在教學、行政管理和服務等領域的深刻變革。高校在數字化改革賦能辦學治校現代化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頂層設計的系統性、數據管理的規范性、機制建設的長效性,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成果導向,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學校通過持續不斷的努力和積累,先后獲得國家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優秀組織單位及浙江省首批數字校園示范建設校、區域和學校整體推進智慧教育綜合試點學校、教育領域數字化改革首批創新試點單位、首批高校智慧思政特色應用試點單位等諸多榮譽,取得了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多項科研成果,為高職教育深化數字化改革、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借鑒的范例。
(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 韋國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