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浙江省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指出,職業院校要注重結合專業人才培養,依托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使學生增強職業認同感和勞動自豪感,培育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勞動態度。根據要求,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開始了新一輪的探索。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實施的大背景下,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已成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高職院校立足國家“雙高”建設大背景,堅持“五育”并舉,提出構建“融合課程思政、融合專業教育、融合實習實訓、融合創新創業、融合校園文化”的“五融合”勞動教育培養體系。根據新時代勞動教育發展趨勢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和拓展勞動教育培養路徑。
專業教育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核心,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要途徑。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把勞動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根據專業特點和職業培養定位,不斷挖掘專業教育中的勞動元素,搭建專業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更好地理解勞動本質,汲取有益的勞動知識,充實專業技能,有利于提高專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在當前專業教育的勞動價值并不能自然顯現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意識地在專業教育中強化大學生勞動精神養成、勞動能力培養和勞動實踐鍛煉,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可能是利己主義者、眼高手低的空談家,而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
為此,要引導教師積極探索專業教育中的勞動素養教育,不斷完善勞動教育教學體系,強化專業技能訓練;要讓學生破除貪圖享樂的思想觀念,認識到勞動可以創造美好生活和未來,是實現個人價值的必經之路。
勞動教育與實習實訓相融合
實習實訓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進行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頂層設計時,尤其要突出實習實訓課的主導地位,要以該課程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實踐體驗。高職院校要在實習實訓教學中不斷完善教學體系,以實習實訓操作技能為載體,根據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不同形式的特點和要求,系統設計勞動教育內容,推動勞動教育與實習實訓的高度融合,促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在實習實訓教學中融入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從勞動中獲得樂趣。
優化實習實訓教學體系。高職院校的實習實訓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和內容。根據教育部頒布的專業教學標準、行業企業用人需求和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發展趨勢,高職院校應及時更新實習實訓教學內容,加強綜合性實踐項目的開發和應用。
構建專兼職結合的實習實訓“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高職院校要加強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開展在實習實訓中有關勞動教育教學的培訓與指導,充分利用產教融合企業資源,建立企業兼職勞動實踐指導教師隊伍,引導學生在參與企業生產和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增進對勞動精神的理解,增強勞動使命感。
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雙主體育人,依托現有校內外實訓基地,豐富勞動實踐教育內涵,因地制宜扎實推進實習實訓勞動教育基地建設。
勞動教育需校企共同推進
開展勞動教育,首先要找準勞動教育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結合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開展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基于企業真實環境的專業實踐和頂崗實習就是勞動教育的最直接體現。高職院校應借助職業教育集團平臺優勢,探索校企深度融合辦學合作平臺,利用優秀的專兼職師資隊伍與豐富的實踐教學資源,校企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把勞動教育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為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專業實習和勞動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高職院校要深入推進校企“項目化”合作教學模式,對接企業需求,立足崗位要求,與企業共同研究、科學合理地設計人才培養體系,共同開發基于專業教育的勞動教育類實踐課程,把專業教育和實際生產勞動結合起來,以企業真實需求為基點,以智能化、時尚化、數字化產品項目運營為教學載體,共享教學成果,促進協同育人。
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相融合
新時代勞動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都具有教育屬性,是對勞動者價值觀和勞動能力的一種培養。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要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勞動教育中注入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與此同時,要改變對創新創業活動的傳統理解,不僅要將其理解為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的教育活動,還要將其當成培育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的素質提升過程。勞動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相互融合,既能為勞動教育注入新的理念和內容,又能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
高職院校要結合新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將勞動教育價值觀的塑造與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相融合,提高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從事創造性勞動的能力;要整合教學資源,在創新創業教育啟蒙階段,除開設創新創業通識類課程外,還可配合開設“勞動通論”等勞育類通識課程,把“明創業之理”與“明勞動之理”有機結合,為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培養打好基礎。在社會層面,要營造教育環境,積極搭建資源平臺,廣泛調動社會力量,為高職院校開放實踐場所和生產空間,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必要的實踐支撐。
工匠精神引領勞動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社會都應該尊敬勞動模范、弘揚勞模精神,讓誠實勞動、勤勉工作蔚然成風,要讓尊重勞動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觀,成為社會共識。高職院校應以工匠精神引領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和課程思政是同行同向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勞動教育和課程思政的共同出發點。從教育內容的角度出發,勞動教育和課程思政是相互融通的。一方面,勞動教育是系統推進課程思政內容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亦是凝練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的特色與亮點;另一方面,從教育內涵來看,勞動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為基本內容,蘊含著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內涵的科學認知、勞動精神的弘揚及勞動意識的培養等內容,這些也是課程思政踐行的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偏見,認為職業院校走出來的學生都是干苦活累活臟活的,屬于社會中下層群體。不少學生因此存在自卑心理。高職院校應創新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活動,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訪談勞模工匠、專題調研等主題教育活動,豐富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內容。要將勞動教育和工匠精神相融合,創新勞動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勇于擔當、勤學苦干的奉獻精神。企業導師要用實踐引導學生感知工匠精神,培養他們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
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高職院校要利用官網、官微、公眾號等新媒體,結合櫥窗、海報等紙質載體,以勞動模范和大國工匠為榜樣,宣傳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主旋律信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勞動的價值和內涵,提升勞動教育的吸引力。這些平臺和載體要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內容,推出有關勞動教育題材的宣傳作品,形成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爭當工匠的文化氛圍。高職院校要以技能大賽為抓手,倡導學生以掌握一技之長為榮,努力營造校園內學技能、比技能的文化氛圍,培育“勞動光榮、技能寶貴”的工匠情懷,不斷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職業素養。
此外,也可以把勞動教育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一是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學校精神文化中。通過向學生宣講學校發展歷史、辦學過程中吃苦耐勞和奮勇爭先的事例,讓學生感知前輩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二是樹立勞動教育典型。通過挖掘學生自力更生、勤奮學習、踏實苦干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感知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現實就在身邊,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積極參與各類勞動實踐,樹立用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觀念。(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