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骨干教師在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進行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標準化進階式培訓。(學校供圖)
(本報記者 陳欣然)11月29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習近平主席特別提到,繼續同非洲國家合作設立“魯班工坊”,鼓勵在非中國企業為當地提供不少于80萬個就業崗位。
魯班,這個家喻戶曉的名字,蘊含著華夏文明里的工匠智慧。“魯班工坊”是在教育部大力支持與精準指導下,天津原創并率先實踐的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致力于在合作國家培養熟悉中國技術、了解中國工藝、認知中國產品的技術技能人才,是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的標志性成果,也是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大創新。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世界宣布,要在非洲設立10個“魯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天津著眼共建“一帶一路”需求,在非洲13個國家進行合理規劃,謀篇布局。時至今日,已有12個“魯班工坊”相繼立足非洲、扎根非洲、閃亮非洲,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的堅定態度與堅韌步伐。
建設模式趨向多元化
2019年3月28日,我國在非洲建設的第一個“魯班工坊”——吉布提“魯班工坊”正式建成并運營。吉布提“魯班工坊”采取政府、學校、企業多方合作模式,由天津市人民政府、吉布提教育部、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校、天津市第一商業學校、吉布提工商學校、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共建。工坊的兩個鐵道類專業彌補了吉布提該類專業的空白,商科類的國際貿易、物流管理專業是對當地職校現有專業的提升。“‘魯班工坊’是中國送給吉布提最好的禮物。”吉布提總統蓋萊這樣評價。
3年里,在南非、在埃及、在埃塞俄比亞……一個個“魯班工坊”相繼在非洲落地,其建設模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有的依托政府間的戰略合作項目開展建設,吉布提“魯班工坊”就屬于此類;有的依托校企合作進行建設,如肯尼亞“魯班工坊”與華為公司合作,致力培養本土化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技能人才;還有的依托校際合作建設,如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與天津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參與建設的尼日利亞“魯班工坊”、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天津交通職業學院參與建設的兩個埃及“魯班工坊”。三種方式的共同之處在于緊貼合作國國情民情,因地制宜,給當地人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與實惠。
吉布提“魯班工坊”為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培養和培訓了大批高鐵建設運營人才;肯尼亞“魯班工坊”、南非“魯班工坊”為華為公司在非發展培養信息與通信技術技能人才;摩洛哥“魯班工坊”則為當地培養緊缺的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可以說,“魯班工坊”既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培養了急需的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降低了運營成本,又為中國技術、管理、標準、產品“走出去”搭建了平臺。
“有了這份經歷,未來我會更有信心申請需要先進技術的工作。我相信,‘魯班工坊’一定會促進我們國家的發展。”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科技大學學生塔米魯·塔伯,已在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學習了幾個月,每天豐富的學習訓練讓他感到內心充盈。
“魯班工坊”里的一堂堂課,讓越來越多像塔米魯·塔伯一樣的非洲青年擁有了色彩斑斕的夢想,以及充滿機遇的未來。
參與院校范圍持續擴大
打造服務“一帶一路”的“魯班工坊”,是天津市政府重點工作。為此,天津設立了“魯班工坊”項目專項資金,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在海外試點設立“魯班工坊”;開辟了“魯班工坊”項目建設“綠色通道”,項目工作人員不列入因公臨時出國批次限量管理。
建設過程中,各參與院校不斷摸索,披荊斬棘,走前人未走之路。
2019年12月,由天津職業大學與南非德班理工大學共同建設的南非“魯班工坊”揭牌成立。工坊揭牌后僅2個月,即接待接納近百名師生開展實訓和創新項目實踐,接待南非當地各界參觀學習近千人次。
天津職業大學還支持南非德班理工大學依托工坊,使用天津職業大學核心專業課程標準申報當地本科專業,開發建設6種國際化教材及音視頻等配套教育資源,促進中國職教標準在當地教育體系的真正融入。
3年里,參加“魯班工坊”建設的天津高職院校不斷增加,部分普通高校如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也加入了這支龐大的建設隊伍。
今年4月,由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參與建設的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揭牌啟用。該工坊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對接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的機械制造、電子與信息通信、電氣電子技術3個本科專業和工業傳感器、機電一體化、工業控制、工業機器人四大技術方向,服務埃塞俄比亞“2025年成為非洲輕工業制造業中心”的產業發展目標。
時至今日,一個個含金量極高的“魯班工坊”已在非洲大地落地生根。它實現了中國標準、中國模式、中國裝備與中國方案的整體輸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認可,得到合作國政府、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工作模式不斷創新
以工程實踐創新項目(EPIP)為教學模式,以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為基本依據,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賽項裝備為重要載體,以“師資培訓先行”及信息化教學資源為必要保障,這是“魯班工坊”建設的基本原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此,天津參與“魯班工坊”建設的院校開展了大規模師資培訓,為“魯班工坊”的可持續發展注入生命力。
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項目團隊專家閆虎民介紹,為了建設高水平的“魯班工坊”,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和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共同研制了周期性本土師資標準化進階輪訓計劃,著力對“魯班工坊”骨干教師進行培訓。今年9月,正在接受“魯班工坊”第二階段培訓的埃塞俄比亞技術大學教師韓士蘭,參加了2021年世界機器人大賽錦標賽,并獲得金牌。他說:“中國的很多技術不僅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非常實用。我會告訴我的同事和學生,來看看吧,來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知識,促進我們國家的發展。
2020年起,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魯班工坊”合作國家中多國宣布處于緊急狀態,合作院校封校停課。在此嚴峻形勢下,各建設院校在關注合作國疫情發展的同時,主動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與合作院校保持溝通對接,全力推進項目建設。他們開發線上資源,開展線上培訓,探索“云揭牌”。經過不懈努力,尼日利亞、埃及、烏干達等“魯班工坊”先后順利啟動運營。
從最初的披荊斬棘到如今的一片坦途,“魯班工坊”大有可為,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