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在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涉外辦學是引進國外高水平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國內教育資源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的重要舉措。為推動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質量、更加安全的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研究教育資源“引進來”與“走出去”的熱點難點問題,本刊特設“涉外辦學版”,聚焦具有國際化辦學特征的中小學(一般稱國際學校,包括公立學校國際部、民辦國際化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對于這類學校尚沒有比較明確的定義)、中外合作辦學、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等相關話題,探索中外學校共同育人之道。“涉外辦學”版設以下主要欄目,歡迎您投稿!
國際視野——解讀當前中外合作辦學、我國國際學校、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
校長訪談——邀請中外合作大學校長、優質國際學校校長等圍繞如何培養新時代國際型人才等問題,講述思想理念及辦學經驗。
國際課程——介紹重要國際課程設計理念、教學理念以及本土化開發的經驗,探討對本土課程建設的啟發。
教師交流——挖掘國際學校、中外合作辦學中中外教師交流合作的有效活動案例,助力教師成長。
新式合作——介紹各級各類院校的國際合作項目和活動,探討在合作中如何采用更加國際化的育人模式,幫助學生具備有助于終身發展的核心素質。
●高質量發展是規模和質量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質量觀引領下的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不能用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質量標準來衡量中外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建設,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我國教育涉外辦學有十幾種形式,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中外合作辦學是唯一以高于部門規章的國務院法規《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規范的辦學形式,也是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最為深入、最具實質性的形式。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暢通國內大循環、打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中外合作辦學將發揮獨特的作用。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發出了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動員令。中外合作辦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將肩負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新格局下,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應處理好四對基本關系,即規模和質量的關系、全局和重點的關系、關鍵和核心的關系、發展和安全的關系。處理好這四對基本關系的過程,就是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落實機制建立和完善的過程。
規模和質量協調發展
什么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規模和質量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與時俱進的質量觀引領下的發展。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明確:適度規模是基礎,提高質量是方向;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適度規?;A上的發展。沒有一定的規模,難以有質量,對總體來說是這樣,對一個辦學機構、項目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規模太小,連正常的教學都難以組織,連基本的辦學成本都難以維持,質量從何談起?但是,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不是盲目地擴大規模。國家、地方和學校在制定實施“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時,要依據“適度超前”原則,對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作出安排,并對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制度體系進行設計或完善。
值得強調的是,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不能用精英教育、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質量標準來衡量中外合作辦學。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的教育質量觀是什么?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意識,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能夠充分發揮個人才能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水平國際化人才。不同辦學層次、不同培養目標的中外合作辦學,應當有不同的質量標準。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應當成為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最大的競爭優勢。
全局和重點統籌考慮
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必須全方位推進,以暢通國內國際教育循環為著力點,優化整體布局,拓展合作空間。就其自身而言,應不斷調整布局結構,主動適應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一方面,應進一步加快海南自貿港、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雄安新區中外合作辦學區域創新,并及時研究總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將其推向全國。加快推進海南在相關領域放寬合作辦學主體和辦學模式限制等相關政策實施細則的研究制定;加快在上海試行“雙一流”建設高校理工農醫類學科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備案制”;加快推進雄安新區中外合作辦學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的建立完善;加快研制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辦學改革舉措,采用諸如“學校+”等多樣化辦學模式,賦予港澳高校在大灣區內地更大辦學自主權。
另一方面,應加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境外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力度,充分發揮其與周邊國家合作辦學的區位和人文優勢;加快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一些關鍵國家合作辦學,促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深入實施。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共審批和備案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580個,包括獨立法人機構7個、非獨立法人機構84個和項目489個,其中本科以上356個。截至2020年底,現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建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現實需要和未來目標,圍繞民生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支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開展合作辦學,重點支持世界科技前沿、新興交叉學科和薄弱、空白、緊缺、“卡脖子”的學科專業開展合作辦學,通過合作辦學建立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有世界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教深度融合的一流學科群。要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學科專業和層次的整體布局,避免重復建設和建設失衡。
關鍵和核心精準把握
幾十年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改革的過程,這種改革是從體制改革入手的,而后逐步過渡到課程、教學改革。體制改革是關鍵。體制機制問題不解決,就很難觸動課程教學層面的問題。一切體制機制改革,如果不是圍繞教學改革這個核心,就可能走偏方向,不利于人才培養。
政府方面,應切實履行公共管理職責,優化管理模式和流程,為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外部環境。中外合作辦學有明顯的法治特點,要讓法治成為中外合作辦學的基本共識和行為準則。建議著手為《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的修訂準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輿論基礎,創新改革舉措,把法規規章的要求轉化為治理效能,在法律軌道上推進中外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各項改革。
辦學者方面,應把改革更多聚焦于內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擴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在辦學條件、人事安排、財務管理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應切實承擔質量主體的責任,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對引進的教育資源,包括課程體系、教學理念、教學管理制度、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考評方法加以消化、吸收、融合、創新;對于引進的境外教材,要堅持為我所用、凡選必審,建立健全境外教材選用機制和使用評估機制;堅持體現中外雙方共同設計、融合創新、反哺中方母體高校的原則,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模式。
發展和安全通盤謀劃
發展和安全,對于中外合作辦學來說,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中外合作辦學是重要載體。在中外合作辦學新征程上,發展是解決矛盾和問題、應對風險和挑戰的“金鑰匙”。
怎樣在發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發展?要注重運用發展成果夯實安全基礎,打造有利于發展的安全環境,通過加大改革力度,防范和化解影響高質量建設的各種風險,筑牢安全屏障,實現發展和安全互為條件、彼此支撐。
要堅持風險評估、預防為主,管控分歧、溝通協調,啟動預案、依法解決,建立中外合作辦學風險防控制度體系。著力防控意識形態風險,保證國家安全和政治安全。嚴禁出現損害國家主權的言行,不得在校園里傳播宗教。實行師資引進“意識形態問題一票否決”制度,建立外籍教師“黑名單”制度。依法制定和建立健全財務決策、運營、監督和評價為一體的全過程財務管理體系,嚴格政府財政撥款和固定資產投入的管理和績效考核,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建立風險共擔機制,防止生源風險等形成的重大系統性財務風險。
要堅持系統觀念,把安全發展貫穿中外合作辦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高效可靠的綜合監管體系和監管合力。要加強前瞻性研究,圍繞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和安全重大問題開展針對性、儲備性研究,推動發展和安全在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過程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以高質量中外合作辦學助力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代要求。當前,中外合作辦學還存在一些與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形勢不相適應的地方。思想層面,還有人對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界限認識不清或有意混淆,社會上對中外合作辦學“高收費、搞創收、降分錄取”的印象還沒有完全得到扭轉,政務輿情收集、研判和回應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還需要持續加以監控和引導。管理層面,《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修訂工作需要加快步伐;一些好的改革舉措需要多部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推動盡快落地見效。學校層面,辦學主體意識需要進一步強化,國外資源“挖掘”“利用”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課程教學與師資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中外合作辦學利益主體和訴求多元,社會關注度高,地方和學校辦學熱情高。中外合作辦學者和管理者應深刻思考如何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以高質量建設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有一點要格外注意,中外合作辦學高質量發展,必須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的建設,確保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處于改革開放最前沿,加強黨的建設是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和根本保障。應按照黨的建設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同步設置、黨的工作同步開展的要求,把建立黨組織、開展黨的工作作為中外合作辦學必備條件,作為審批、年檢、評估考核、管理監督的必查內容。中方辦學者黨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圍繞辦學治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工作,強化思想引領和輿論引導,確保黨的建設人員到位、機構到位、活動到位。(林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