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認為,由專業到專業群,最大的變化是課程體系的重構。因此我校以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各專業群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頂層綜合’原則,構建課程體系。”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杜慶波與麥可思研究分享該校專業群建設的經驗時說。
“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到2022年,列入計劃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辦學水平、服務能力、國際影響顯著提升……到2035年,一批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引領職業教育實現現代化,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教育部、財政部在發布的《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中明確提出。
伴隨“雙高計劃”的啟動,專業群建設成為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點。“我校積極響應‘數字長三角’‘新基建’等國家戰略,對接江蘇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意見》要求,服務江蘇‘網絡強省’‘制造強省’建設和社會經濟由信息化向智能化發展的趨勢,以人工智能(AI)為底色,持續調優專業群布局,構建‘AI+’專業生態,實現學校從‘共和國電子信息搖籃’到‘新時代智能工匠高峰’的跨越。”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南信院”)副院長杜慶波如是說道。
據其介紹,南信院2019年以構建人工智能“同心圓”專業集群為目標,將專業群調整為網絡與通信技術、電子產品質量檢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數字商務、數字創意等七大專業群。
作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的南信院,近些年在專業群的建設與管理方面,積累了怎樣的經驗呢?杜慶波副院長與麥可思研究展開了如下對話。
麥:南信院組建專業群時遵循怎樣的組群邏輯,為什么?
杜慶波:我校組建專業群的輯起點是崗位(群),并依據崗位(群)所需要的關鍵技能和技術需求來選擇對應的專業,繼而組建專業群。比如,我校的通信技術專業群(國家“雙高”校重點建設專業群),就是服務智慧產業的項目應用,針對項目方案設計、系統集成、系統運維、項目管理等崗位(群)所需的人才培養新需求,并基于智能應用的主流技術網絡架構——“云管端”架構,選擇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電信服務與管理等4個專業組建了該專業群。
具體來說,我校按照“以群建院”模式,對應七大專業群,將原有的9個二級專業分院資源按照專業群進行重組,設立了網絡與通信學院、電子信息學院、人工智能學院、智能制造學院、智能交通學院、數字商務學院、數碼藝術學院等7個二級分院。可以說,“以群建院”模式為我校建立和完善專業群群內協同機制,確立和實現專業群作為課程建設、實訓條件建設、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組織和實施、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學生管理、師資配置等活動的中心提供了治理架構和前提條件。
麥:南信院在專業群的管理上,近些年積累了怎樣的經驗?曾遇到哪些典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杜慶波:對于我校近年來專業群管理所積累的經驗,首先我想分享的是專業群課程體系的重構。我校認為,由專業到專業群,最大的變化是課程體系的重構。因此我校以服務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根本出發點,各專業群按照“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頂層綜合”原則,構建課程體系。
其中“底層共享”課程群主要設置專業群通用的通識類和基礎類課程,以及介紹專業群所服務領域的導論類課程;“中層分立”課程群主要是針對專業領域開設的專精性課程;“高層互選”和“頂層綜合”課程群立足于提高人才培養的復合性,前者要求學生選修群內其他專業的模塊課程1至2門,后者主要借鑒Capstone課程(頂點課程)理念,開發群內跨專業的綜合項目課程,學生組成跨專業的小組,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主完成項目,獲得綜合能力的訓練。為此,二級分院成立了課程委員會,校級層面出臺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群課程體系建設指導性意見》,用于指導各專業群的課程體系建設工作。
還有就是關于專業群實訓條件的建設。在專業群建設工作中,我校按照“系統導向、功能復用、虛實結合、內外聯動”思路,升級和完善各專業群實訓教學條件,促進實訓基地的共建共享,為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技能支撐。在建設過程中,以專業群產教融合平臺建設為核心,借助平臺生產設備和真實運營環境,重點凸顯“系統體現全生產過程”要求,打造企業級實訓基地。同時校企協同開發虛擬仿真實訓軟件,建設專業群虛擬仿真實訓平臺,滿足專業群課程體系內各課程模塊所需的實訓條件支撐。為更好地配套開發實訓項目,形成“技能鏈”,培養學生的系統性思維和綜合實踐技能,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我校還出臺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訓條件建設指導性意見》,指導各專業群的實訓條件建設工作。
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我校在專業群建設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及解決方法,我想在此分享學校“基于專業群的教學管理變革”方面的經驗。專業群課程體系中的模塊化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課程選擇,同時也導致學生每學期課程任務的不確定性,給教學活動的管理、組織與實施工作帶來了挑戰。為此我校探索對二級分院的教學組織進行改革。譬如,打破傳統以單個專業為教學單位的層級管理邏輯和按專業分組師資團隊的現狀,淡化傳統專業的界限,分類成立課程中心,負責課程大綱制訂、課程建設和課程診改;成立專業及課程認證中心,負責依據校級專業和課程認證標準進行專業及課程認證、學習成果認定及轉化等;出臺了《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成果認定、積累、轉化辦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實現學習成果互認。
麥:南信院在專業群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方面,尤其是在專業群建設的持續改進方面具有怎樣的經驗?
杜慶波:我校借鑒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規范,依據人才培養目標鏈,將培養目標、核心能力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教學單元目標的達成度作為專(群)質量持續改進的主要依據,通過監測、評價、反饋和改進等推動持續改進,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基于此,我校對專業(群)質量生成過程構建了四個質量改進循環,每個循環中,既有基于實現目標的行為改進,又有基于目標本身的目標改進,實現了質量改進的“8字螺旋”(見圖)。
四個質量改進循環分別以培養目標、核心能力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教學單元目標等為起點,以所對應的質量標準為準則,依據各級、各類制度化的過程評價活動所產生的主觀、客觀數據信息,由規定的組織(包括專業群咨詢委員會、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課程委員會、課程團隊以及教師個人等)分別開展基于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評價,對四個層面的教學工作進行持續改進,改進內容主要包括目標設定、教學過程、教師能力、教學資源、教學服務等。
麥:據了解南信院非常重視基于國際范式的專業建設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這給學校專業群的建設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杜慶波:南信院于2015年底開始,對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規范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學習,在此基礎上重構專業建設范式,逐步將“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OBE)”“質量持續改進”三大理念轉化為實施標準、管理要求、工作流程和行為規范,落實到人才培養工作中,切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近五年的探索和改革,給我校專業群建設帶來了以下影響:
建立了改革共識,促進了教師成長。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質量持續改進三大理念深入人心,成為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逐步確立,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參照國際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視野得到拓展。教師能力的提升,為專業群建設提供了根本要素。
建立了專業建設的系統框架。國際范式所著力的“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持續改進”等七大關鍵環節,為專業建設提供了邏輯清晰、路徑明確的系統框架,也為專業群的建設提供了思路和借鑒。
強化了標準意識和質量意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通過專業建設的全環節、全流程生成,需要全覆蓋建立起保障質量底線、促進質量提升的標準和機制。在改革中,學校的專業、課程、教學建設機制得到持續的創新和改進,為專業群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專業群建設達到國際水準方面,我校后續的規劃和考量主要包括:
(1)繼續借鑒國際工程教育專業建設范式,同時融合國際上其他先進的質量保障規范,進一步完善專業建設范式。健全相關質量標準,建立起校內“課程認證”“專業認證”的常態機制,推動所有專業都按國際水準開展建設。在此基礎上,針對專業群建設的需求和特征,以三大理念為指導,以促進群內協同和群間協同為重點,探索建立專業群的質量保障體系和治理機制。
(2)配合國際范式的實施,開發教學運行信息系統,以固化流程,規范行為,簡化工作,積累數據;同時依托系統獲取的教學運行大數據建立課程畫像、專業畫像、專業群畫像,為教學改進和專業群建設提供評價依據和決策參考。
(3)積極響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教職成﹝2020﹞7號)關于“探索高職專業認證”的要求,依托《悉尼協議》應用研究高職院校聯盟、江蘇省電子信息職業教育行業指導委員會等平臺,及時推廣學校專業和專業群相關的建設經驗和成果,助力我國接軌國際、中國特色的高職專業認證體系建設。
麥:南信院通過哪些渠道了解專業群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了解用人單位對專業群畢業生的反饋意見?又是如何將相關數據應用到專業群建設之中的?
杜慶波:我校對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培養目標達成情況、核心能力(畢業要求)達成情況、就業質量和服務貢獻(包括區域、產業、行業、崗位等)、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過程)。具體來說,學校會通過畢業生群體(應屆畢業生、畢業5~6
年的校友)的調查反饋、用人單位(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長期合作的核心用人單位)的調查反饋,有針對性地開展監測:(1)針對畢業5~6 年的校友以及長期合作的核心用人單位,開展人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就業質量和服務貢獻方面的監測;(2)針對應屆畢業生、應屆畢業生用人單位,開展核心能力(畢業要求)達成情況、就業質量、服務貢獻,以及教育教學質量(培養過程)方面的監測。
調查反饋的組織形式,包括學校自行組織的(網絡)問卷調查、委托專業咨詢公司開展的問卷調查。譬如我校長期與校外第三方機構(麥可思)合作,針對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就業現狀滿意度、一年后就業率、一年后去向分布、工作與專業相關度、畢業半年內離職率等方面進行跟蹤研究,并形成相關分析報告。同時我校也非常關注麥可思主編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中的相關數據分析。麥可思作為國內最專業、最全面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公司,其提供的畢業生就業跟蹤研究分析數據,對我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持續改進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撐作用。在“雙高”建設期間,我校將繼續加強與麥可思的合作。
大數據時代,如何在工作中科學充分地利用數非常重要。在這方面,我校會根據校友跟蹤調查、用人單位調查等數據,對培養目標的達成實施“年度檢視”,以查找和改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不足,實現培養目標的質量循環閉環。同時按每六年一個周期,結合調查數據,依據行業發展需求和校友職業發展需求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
我校會根據應屆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查數據,同時結合應屆畢業生的在校成績分析數據,對畢業生核心能力(畢業要求)的達成實施“年度檢視”,以查找和改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不足,實現畢業要求(核心能力)的質量循環閉環。同時按每三年一個周期,結合調查數據,依據行業發展需求對畢業要求和培養方案進行修訂。我校還會根據相關應屆畢業生以及用人單位的調查數據,發現在課程教學質量方面的不足之處和問題,并及時進行改進,實現課程教學達成對應的持續改進循環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