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教育對于加強社區治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具有基礎性意義。當前社會治理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網絡化等一系列特征,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創新社區教育理念,改進教育內容與方式,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加強社區治理,打通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和重要內容。社區教育對于加強社區治理、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具有基礎性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社會結構日趨多樣,社會治理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網絡化等一系列特征。在這一背景下,需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的作用,進一步創新社區教育理念,改進教育內容與方式,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和文化水平,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
創新社區教育理念
改革開放后,我國社區教育通過試點逐步發展,在提升居民素養、維護社區和社會安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社會也在發生深刻變革,如社會流動加快、社區陌生化、家庭小型化等。這些變化加大了基層治理難度,對社區教育提出了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在理念上進行突破和創新。
樹立開放、協調理念。社區教育是面向基層群眾,不設門檻、不限資歷、不拘形式、內容廣泛的開放性教育教學活動。樹立社區教育的開放理念,就是明確社區教育本身的開放屬性,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社區教育理應與其他各類教育協調聯動,統籌配置教育資源。樹立社區教育的協調理念,就是堅持和完善國家各類教育的統籌協調,使社區教育與社會治理相適應,不缺位、不失衡。
樹立共建共享理念。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是我國社會治理理念的重大創新和發展。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居民自治是社會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而社區居民自治的關鍵在于培養具有良好素養和參與能力的居民群體。居民素質及參與能力的提升,需要通過社區教育來實現,進而加快形成居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
完善社區教育內容
素質教育是社區教育的重點。從現實看,傳統的社區教育內容存在覆蓋范圍窄、針對性差、與社區治理活動要求相脫節等問題。更好發揮社區教育功能,需要在完善教育內容上下功夫,重點突出以下課程。
政策法規與形勢教育類課程。設置這類課程的目的,是使社區居民能夠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了解未來一定時期內與自身相關的政策,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這方面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有關法律知識、與社區建設發展相關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規劃、黨和國家的政策文件、國內外發展形勢等。
道德文化教育類課程。居民道德水平直接影響社會治理成效。社區教育設置道德文化類課程,可以提升居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推動社區文化建設。這方面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教家風、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城市社區文化及其構建途徑等。
社區事務知識教育類課程。設置此類課程,可以培育社區居民的安全意識,強化社區歸屬感和社區價值認同,有利于維護社區的正常運行與管理,增強社會組織作用,提高社區自治能力。這方面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社區治安防控及各類風險預防、社區公共安全、防災減災救災、社區矛盾訴求調解、社區生活環境改善、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建設等。
民生技能和科普知識教育類課程。設置此類課程,有助于將社區教育與社區公共服務對接,讓社區居民了解掌握更多民生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普及居民必備的相關科學知識。這方面教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職業技能培訓、幼兒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教育與照護、社會救助、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等公共服務政策、居民家居生活常識、食品藥品安全、有關科普知識等。
建立社區教育協同管理機制
建立政府主導、指揮有力的社區教育聯動機制。統籌社會治理和社區教育,推動政法、教育、民政等多個相關部門合作開展社區教育。引導高校和社會力量參與,將高校優質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輸入到社區教育中,鼓勵高校學生參與到社區教育志愿服務中來;發揮社會力量的組織動員能力,挖掘更多的專業人才、民間達人,共同參與社區教育的課程建設和教育活動,提高社區教育質量。
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社區教育的新格局。政府、社區教育機構和基層社區是社區教育的三大主體。社區居民既是社區教育的受眾,又是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的主體。提升社區居民的公共意識和社區意識,是基層社區形成多元化主體參與社區教育新格局的關鍵。要引導社區居民通過社區教育活動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網絡,由此提高社區治理的參與度,增強歸屬感和責任感。
完善社區教育資源配置平臺。構建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從理論引領、業務指導、資源建設等方面充實教育服務體系,實現信息技術、內容建設、教師資源互補共享。明確社區學校的定位和職能,支持其服務于各級社區教育項目的實施,積極與其他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機制,主動融入社區治理。(董兆偉 喬納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