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文化特派員,這個暑期最讓我欣慰的事,便是以文化為紐帶,聯動上城區社區學院的諸多資源,帶孩子們一步步走進傳統服飾文化的鮮活世界——從面料市場里探尋宋錦的秘密,到昆龍童裝市場里當“小小設計師”,再到社區課堂里把非遺做成手邊的小物件。三場活動串聯起的,不僅是一段段有趣的體驗,更是一顆顆傳統文化種子的悄然萌發。
市場里的“面料課”:讓宋錦從“書本”走到指尖
在四季青面料市場的傳統面料展廳里,我成了孩子們的“非遺講解員”,帶她們開啟一場專屬的“宋錦探秘之旅”。書本上的文字終究隔著距離,而在這里,孩子們能親手觸摸宋錦的細膩質地——指尖劃過經緯交織的紋路,能清晰感受到傳統工藝的溫潤;湊近觀察面料上的圖案,纏枝紋的連綿、寶相花的繁復都一目了然。我指著面料上的紋樣慢慢講解:“大家看這纏枝紋,一圈圈纏繞不斷,古人覺得它象征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從紋樣的造型特點,到色彩搭配里藏的歷史講究,再到背后的文化寓意,我把“高冷”的非遺知識拆成一個個小故事,原本抽象的宋錦突然變得可知可感。孩子們聽得格外認真,不時舉起小手提問,眼里滿是對傳統面料的好奇與興趣。
沉浸式研學過后,我又組織大家開展宋錦面料裱畫活動。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拿起宋錦面料,按照步驟搭配、固定,將一塊塊帶有傳統紋樣的面料,慢慢變成一幅幅精致的工藝作品。制作過程中,他們對宋錦的質感、紋樣有了更真切的感知;當親手完成的作品擺在眼前時,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滿滿的自豪。
“你們看!我這幅用的是八達暈紋,老師說它寓意四通八達!”一個孩子舉著作品跟同伴分享。另一個孩子笑著接過話:“我的更好看,我選了寶相花紋,代表吉祥平安,我要把它送給媽媽!”此起彼伏的交流聲里,宋錦的美與意,就這樣悄悄住進了孩子們心里。
童裝市場的“設計課”:讓傳統美學住進孩子心里
暑期研學的第二站,我帶著孩子們走進了昆龍童裝市場。這里不只有現成的傳統服飾可賞,更藏著讓孩子們親手“創造”傳統美的契機。活動從一場沉浸式傳統服飾參觀開始。當一件件漢服、馬面裙、襦裙展現在眼前時,孩子們瞬間被吸引:“哇,這件衣服的袖子好漂亮!”“這個領子的樣式我好喜歡!”此起彼伏的贊嘆聲,也點燃了我講解的熱情。我借著市場里的服飾展品,向孩子們介紹馬面裙的褶裥工藝、襦裙的款式特點,講解旗袍的經典版型與不同樣式的盤扣美學;還讓孩子們親手穿戴傳統服飾,在觸摸面料、感受形制的過程中,慢慢讀懂傳統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
沉浸式感受過后,“小小設計師”體驗活動正式開啟。孩子們挑選出自己喜歡的面料,拿起畫筆勾勒旗袍的領口、漢服的衣袖,認真投入到傳統服飾的設計與創作中。看著她們專注的模樣,我忽然意識到:傳統服飾從不是博物館里塵封的“老物件”,而是能被孩子們裝進設計稿、融入日常生活的鮮活之美。
當一幅幅充滿童趣的精美服飾設計圖在孩子們手中完成時,傳統服飾美學也真正走進了他們的心里。這場從“了解文化”到“創造文化”的研學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親近了傳統,更在無形中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服飾的興趣與創造力。
社區里的“手工課”:讓宋錦文化“活”在生活里
為了讓傳統服飾文化持續陪伴青少年的暑期時光,我將“宋錦匠心手工課”搬進了江汀社區——把四季青面料市場的宋錦邊角料變廢為寶,化作觸手可及的手工材料,讓文化體驗延伸到孩子們的家門口。課堂上,我先向孩子們介紹宋錦復雜的織造工藝與珍貴的非遺價值,讓大家對這份傳統技藝有了初步認知。隨后,手工制作環節正式開始,我手把手教孩子們做宋錦發簪:穿針引線固定宋錦面料、小心翼翼修剪多余邊角、搭配小巧的裝飾配件……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跟著步驟操作,指尖翻飛間,原本零散的宋錦面料,漸漸變成了一支支精致可愛的發簪。“這是我自己做的宋錦發簪!以后扎頭發就能用,還能跟同學講宋錦的故事呢!”拿著親手完成的作品,孩子們臉上滿是成就感。一旁的家長也紛紛點贊:“這樣的活動太有意義了,既讓孩子學到了傳統文化,又鍛煉了動手能力!”
這些活動串聯起的不僅是孩子們的暑期樂趣,更在他們心中悄然播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而我作為文化特派員,也始終在踐行使命:讓傳統服飾文化走出典籍、走進生活,讓孩子們真正觸摸到非遺的溫度,感受到傳統之美。
這個暑期,我以“沉浸式體驗+文化傳承”為核心,深耕市場資源、聯動社區陣地,讓傳統服飾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種下萌發的種子。看著孩子們燦爛的笑容,我忽然明白,作為文化特派員,我的工作就像在“搭橋”:一邊連著古老厚重的傳統服飾文化,一邊連著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從市場里的面料研學,到動手設計傳統服飾,再到社區里的宋錦手工創作,這些活動一步步讓傳統服飾文化從書本上的“知識”,變成可觸摸的“體驗”,再從難忘的“體驗”,沉淀為心底的“熱愛”。
接下來,我也會聚焦需求,從“深化體驗”與“拓寬影響”兩方面持續發力,一方面,會繼續深挖本地文化資源,把“市場研學”和“社區課堂”做得更有層次感;另一方面推動“家校社”聯動,把文化傳承延伸到生活里,讓傳統服飾文化的根扎得更深、傳得更遠。(上城區文化特派員 張西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