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建筑如展讀立體史書——飛檐斗拱刻歲月密碼,榫卯交錯藏匠人心魂,6月5日上午,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 23 古建筑修繕與仿建專業學生,在黨委書記范曉春、黨政辦副主任梅賢俊、專業老師蔣春妹、田少梅及班主任姚瑤老師的帶領下,穿梭于校內外實踐場域:探訪塘匯橋東歷史文化街區修繕現場,追尋塘匯古橋的千年文脈,聆聽學校厚生園的歷史掌故。這堂“行走的思政課”,巧妙融入五育融合理念,讓古今工程場域化作五育并舉的生動教材,在榫卯咬合的建筑肌理中解碼專業匠心與全面發展的深層聯結。
古建現場解碼經緯,書記導覽點明深意
步入塘匯橋東歷史文化街區修繕工地,師生在施工標識前駐足。范曉春抬手指向一期修繕區域:“眼前這處嘉興明清至民國水運商貿的活化石,正是‘一河兩岸、街橋相連’的江南聚落范本,正在修復的顧、李、馬三棟民宅,每道梁架都鐫刻著城市記憶。”談及將此處作為“行走的思政課堂”的深意,她闡釋:“課本里的‘材份制’是抽象數字,可眼前錯位的榫卯、蟲蛀的木構,都是亟待破解的專業考題。如何讓百年構件既保存歷史年輪,又重煥生命張力?當你們在修繕現場看到工匠用傳統‘墩接’工藝修補蛀蝕柱腳時,便會懂得:古建修繕從不是簡單的修舊如舊,而是讓文化基因在新舊對話中重獲新生。”
多方共導解鎖密碼,學子實踐感悟匠心
塘匯街道城建辦魏楚琦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橋東街歷史沿革、片區更新規劃及重要建筑修繕要點。講解了顧、馬、李氏三家古建特色:清代顧氏民居青磚灰瓦間流淌著水鄉韻味,曾孕育電氣工程師顧秉銓;民國馬氏民居作為“馬祥和石作”舊址,其建筑工藝見證行業盛景;修繕工坊內,古建筑修繕專家手持指著木梁:“這是按《營造法式》復原的‘冬瓜梁’,弧形梁身既符合力學承重,又暗合‘藏風聚氣’的營建智慧。”當他揭開排水孔的青石板,同學們驚呼起來 —— 銅錢紋的鏤空設計里,竟沉淀著“水聚天心”的風水講究。角落里新剖的樟木截面滲出琥珀色樹膠,專家指尖劃過榫卯接口的企口縫:“看這燕尾榫的‘乍’與‘收’,明代匠人就是靠 0.5毫米的錯縫讓梁柱咬合百年。” 此刻,教材里理論知識,已悄然凝結成眼中對傳統營建技藝的敬畏之光。?
校內場域串聯古今,師者同頻詮釋傳承
回到嘉興建校古建園,范曉春首先以時間為脈絡,生動介紹了學校前身塘匯中學在歲月流轉中的歷史演變,讓同學們清晰了解學校的發展脈絡。來到厚生絲織廠舊址時,她又將這處嘉興市第二批歷史建筑的百年滄桑娓娓道來,同學們聽后深刻感知了厚生絲織廠百年間的工藝演進、建筑智慧及其作為江南紡織工業活化石的歷史價值。
隨后,市政工程專業田少梅老師在古建木作坊以《橋見歷史?匠心傳承 — 塘匯“橋的故事”》為題,為同學們梳理塘匯古橋文脈。她從塘匯以第一座橋的“三次變形記”講起,融入初入職場的“尋路記”,分享初到塘匯的迷茫、尋路困難及成功感悟,讓歷史建筑與個人經歷相映成趣。介紹永政橋時,她講述其促進塘南塘北經濟融合、帶動區域繁榮、推動文化交流與情感聯結的作用。最后以日新月異的路橋發展為引,通過觀看現代橋梁視頻,串聯古今橋梁發展脈絡。
此次“行走的思政課”將古建匠心和地方文化轉化為育人教材。師生足跡串聯修繕工地、古橋文脈與校園舊址,“黨建+專業”“文化+育人”驅動思政教育突破邊界 — 在丈量梁架中厚植文化自信,在破解修繕難題中砥礪匠心,在古今對話中筑牢信念。青瓦飛檐托舉新時代建筑脊梁,此此實踐課程讓紅色基因與專業匠心在古建傳承中,凝成當代職教人的精神圖騰。(梅賢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