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岳陽開放大學與岳陽市燒烤協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全國首個聚焦燒烤產業的產教融合實體平臺“岳陽燒烤研究院”和“岳陽燒烤產業學院”,引發了輿論關注。部分網友質疑“大學研究燒烤太‘掉價’”“職業中專學燒烤不如街頭拜師”,甚至批評“浪費資金”;也有支持者認為這是“學術向實用性轉型的創新探索”。
大學研究燒烤“掉價”嗎?首先要搞清楚岳陽開放大學不是普通高校,而是成人繼續教育,聚焦就業與產業升級。在此背景下,根據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提供技能培訓,有利于推動燒烤產業轉型,培養更多專業人才。據悉,“岳陽燒烤產業學院”將面向社會培訓燒烤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的技術素質和創新能力,做強做大岳陽燒烤中職教育。剝開爭議表象,這次探索,實則是地方高校扎根產業土壤、以產研結合推動特色經濟升級的有益嘗試,值得被正視。
從產業現實看,成立燒烤產業學院絕非心血來潮。岳陽燒烤作為南派燒烤的代表,年產值已超20億元,帶動5萬人就業,2000多家門店遍布城鄉,構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生態。但繁榮背后,行業標準缺失、從業人員平均學歷較低、管理粗放等問題日益凸顯——這正是產業規范升級的關鍵瓶頸。如同潛江龍蝦產業曾面臨人才荒、柳州螺螄粉曾遭遇技術短板一樣,岳陽燒烤的困境恰恰呼喚專業人才的注入。產業學院計劃制定的《岳陽燒烤行業標準》《人才等級評定標準》,以及涵蓋工藝學、經營管理、自媒體營銷的課程體系,直擊行業“有規模無標準、有從業者無專業人才”的痛點。
現代職業教育的核心價值,在于將零散經驗系統化、將傳統技藝標準化、將行業需求專業化。當地方特色產業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從“經驗傳承”逐步轉向“專業賦能”。設立燒烤產業學院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教學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既教會學員掌握“岳陽燒烤標準”的火候技藝,也培養其門店運營、成本控制的商業思維,這種“技術+管理”的復合培養模式,恰恰是街頭拜師難以實現的系統賦能。
正如山西國際面食學校、宜賓燃面學院因其精準服務地方產業贏得認可一樣,職業教育的底色本就該是“接地氣”,讓更多人通過學習掌握一技之長,讓創業者通過培訓獲得規范指導,這樣的教育正是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教育,有助于產業升級。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次探索為地方特色產業的長遠發展埋下伏筆。從岳陽市燒烤協會的規劃來看,產業學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岳陽市燒烤公園”“岳陽燒烤定制啤酒”“預制品調料和戶外安全燒烤設備”等產業鏈延伸計劃深度綁定。這種“人才培養—標準制定—產業鏈拓展”的閉環思維,讓燒烤從單一的餐飲業態,向食品加工、文旅融合、裝備制造等多元領域拓展。當“岳陽燒烤”不只是夜市攤的煙火,而成為有標準、有品牌、有技術含量的產業符號,相信能夠帶動更多人就業,促進區域特色經濟提質升級。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職業教育的價值,在于孕育出讓煙火氣更旺、讓尋常產業更壯的實踐者。岳陽燒烤產業學院的嘗試,或許還有待完善,但它所展現的“扎根地方、對接需求、產研共生”的思路,無疑為地方特色產業的升級與職業教育的創新提供了一份值得期待的樣本。而能讓街頭煙火升華為產業底氣的探索,又怎會“掉價”?(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