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寧波市鄞州職業高級中學副校長徐湖川響應國家號召,闊別妻女和年邁的母親,跨越山海,遠赴四川省彝族自治區鹽源縣職業技術中學校(以下簡稱鹽源職中)開展為期三年的“組團式”教育幫扶工作。
作為一名支教校長,徐湖川始終秉持“教育幫扶既要輸血更要造血”的理念,以“六融”創新策略為抓手,以中組部等部委關于教育“組團式”幫扶工作“四個明顯提升”要求為目標,帶領幫扶團隊與全體教職員工戮力同心,著力推動東西部教育協作深度融合,帶領鹽源職中實現辦學水平提升,打造出具有示范意義的教育“組團式”幫扶鹽源品牌。
1.融東部經驗,提管理效能
面對學校中層干部行政管理效能不足的難題,徐湖川將東部先進管理理念與鹽源職中實際結合,構建“黨建引領+制度護航”的雙核驅動模式。在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下,選拔5名骨干支教教師擔任學校中層正職干部,通過“傳幫帶”機制,將寧波、瀘州優質學校的精細化管理經驗融入學校日常。三年里,支教干部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以點帶面帶動學校干部隊伍大幅度提升行政效能,為學校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管理保障。
鹽源職中黨委班子及中層干部合影(第一排左三為徐湖川)
2.融東部理念,鑄治校之魂
理念先行方能行穩致遠。徐湖川深知教育幫扶的核心在于思想革新。他帶領鹽源職中與五所幫扶學校緊密合作,結合鹽源職中實際情況,制定、修訂并實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將寧波教育的先進理念和管理辦法有效植入鹽源職中。在他的推動下,學校修訂完善涵蓋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師資建設、專業內涵建設等11個模塊的198項制度,形成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化學校治理體系,為學校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有力的體系保障。
3.融校際資源,強辦學之翼
基于對鹽源職中發展需求和幫扶學校能力的科學分析,徐湖川促成鹽源職中與五所幫扶學校簽訂了長期有效的幫扶協議,建立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校校成長共同體。通過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共享教學資源、開展聯合教研項目等方式,鹽源職中與幫扶學校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改革等方面實現了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實現了“借梯登高”,促學校發展的目標。三年來,學校出版校本教材2部,編制各類教學資料12部,上線精品課程2門。
4.融師資力量,育棟梁之師
教師強,則教育強。為充分發揮幫扶學校的師資優勢,徐湖川啟動“甬鹽1+3‘雙師雙擎’師徒結對培養工程”,組織寧波職教名師與鹽源職中教師結成52對師徒,通過師徒聽課評課、同課異構、同堂競技比武、聯合教研等形式靶向提升學校青年骨干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了鹽源職中教師的專業成長。“甬鹽1+3‘雙師雙擎’師徒結對培養”模式及成果被中國教育報兩次進行了專題報道。他還推動鹽源職中構建了“省—州—縣—校”四級名師工作室體系,培育出省級教學創新團隊1個、州級名師工作室2個、縣級名師工作室1個。三年來,鹽源職中教師隊伍先后獲得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省級獎項6項(其中一等獎2項)、州級獎項40項(其中一等獎8項),2025年更是以團體總分全州第一榮獲最優組織獎;教師立項省級課題3項,8名青年教師成長為學科帶頭人。教師團隊素質的顯著提升,直接促進了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2024年學生在省級技能大賽中榮獲2金2銀4銅的優異成績,創下了全州歷史最佳紀錄;升學率實現了100%的突破,其中本科上線人數達到36人,相較于2023年增長了400%。
“藍鷹工程”暨甬鹽“1+3雙師雙擎”青年骨干教師師徒結對儀式
5.融企業資源,拓成才之路
聚焦學生就業與升學雙重需求,徐湖川攜幫扶團隊創新打造甬涼校企合作“升學+就業雙通道一站式‘藍鷹工程’訂單培養”模式。他帶領團隊深入寧波優質規上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調研,精準對接機械加工、旅游服務等專業,與寧波市佳利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寧波石浦酒店管理發展有限公司共建6個訂單班,幫助205名彝區學子實現“入學即入職、畢業即就業”。鹽源職中“藍鷹工程”訂單班培養模式先后被學習強國、四川觀察作專題報道,并入選《浙川東西部協作“藍鷹工程”典型案例集》得到進一步推廣。
浙川東西部協作暨“藍鷹工程”校企合作項目授牌儀式留念
6.融社會力量,夯發展之基
教育振興需要全社會同頻共振。徐湖川協助黨委班子團隊多方奔走,成功爭取到寧波市慈善總會捐資1200萬元建設了教學綜合樓一幢。三年來,鹽源職中聯動政府部門、企業、社會組織多渠道籌措資金4000余萬元,完成了教學樓、食堂、宿舍樓、教學綜合樓四大基建項目,為校園面積擴容近萬平方米。他還攜黨委班子多方奔走,成功推動縣城至學校的交通干道改造項目,徹底解決師生“出行難”問題。如今,鹽源職中已發展為一所硬件達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民族地區職教標桿性學校,2025年成功通過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設學校評估驗收。
“教育幫扶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接力賽。”徐湖川說。如今,他三年幫扶期滿即將離開鹽源,但他的心依然堅守在海拔2500米的鹽源職中校園里,將繼續以“山海情深”澆灌鹽源職教之花,為彝區職業教育發展之路與彝區學子們的成才之路貢獻力量。(郭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