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安吉縣第九小學的校園里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盛宴在此拉開帷幕。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遞鋪分院精心組織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猶如一顆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
十位來自安吉縣轄區內的非遺傳承人,帶著各自的“文化珍寶”走進校園,他們就像文化使者,向這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展示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
棕葉在傳承人手中上下翻飛,片刻間便化作一只只靈動的昆蟲、精巧的花朵,棕葉編的奇妙讓孩子們驚嘆不已;竹條在竹編藝人的指尖靈活穿梭,編織出精致的容器和圖案,那細膩的工藝彰顯著竹鄉的智慧;葫蘆上筆走龍蛇,一幅幅色彩斑斕、寓意吉祥的葫蘆畫誕生,承載著古老的民俗風情;剪刀開合,紙屑紛揚,剪紙藝人手中的紙變幻成各種喜慶的圖案,訴說著民間的故事;面團在捏面人師傅的巧手下,變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動物,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年畫藝人用鮮艷的色彩和古樸的線條,勾勒出充滿年味的畫面,傳遞著新春的祝福;茶果子散發著淡雅的茶香和甜香,展現著獨特的地方風味;糖畫師傅以勺為筆,以糖為墨,繪制出晶瑩剔透的甜蜜童話;紙扎燈籠照亮了非遺傳承的道路,糊紙、繪畫、裝飾,每一步都蘊含著匠心;畬族彩帶編織著民族的記憶,絢麗的色彩和復雜的花紋交織出獨特的文化符號。這些非遺項目宛如一扇扇通往傳統文化寶庫的大門,讓孩子們得以一窺其中的奧秘,也讓中國故事在校園里鮮活起來。
孩子們興奮地穿梭在各個非遺項目攤位前,眼睛里閃爍著好奇與渴望。在體驗環節,他們緊緊跟隨著非遺傳承人的教導,小手努力模仿著每一個動作。學習棕葉編時,那專注的神情仿佛在編織著自己的夢想;嘗試竹編時,盡管手指被竹條劃破,但依然堅持不懈;繪制葫蘆畫時,大膽地用色,展現著童真的創意;剪紙時,小心翼翼地剪出形狀,收獲滿滿的成就感;捏面人時,歡聲笑語不斷,手中的面團逐漸有了模樣;制作茶果子時,品味著勞動的香甜;制作糖畫時,用麥芽糖繪制出一個個甜蜜的希望;糊紙扎燈籠時,專注于每一個細節,讓燈光照亮文化傳承之路;編織畬族彩帶時,感受著民族團結的力量。
這些非遺項目如同明亮的火種,點燃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從孩子們專注的神情和積極的參與中,我們仿佛已經看到了非遺文化傳承的光明未來。這些年輕的心靈,在與非遺的親密接觸中,被傳統文化深深觸動。他們是傳承的希望,非遺文化的火種將在他們手中延續,綻放出新的光彩,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在歲月的長河中續寫著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壯麗篇章。(何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