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埠街道王家井社區,黃江棋作為上城區文化特派員、彭埠街道社區學校負責人,如何結合區域特色“種文化”“育文化”,是她一直在思考的。
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調研、思考和規劃,黃江棋與她的項目組團隊決定重新詮釋絕大多數居民口中談到的老底子民間文化,激活當地文化新的生命力,使之活態化、可觸摸、可感知。
(一)心連心:深調研
要想創建文化項目,就得了解居民到底需要什么。區別于其他調研形式,這次的文化調研,黃江棋決定以“新居民”的身份,先走近社區居民,從“嘮嗑”中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點。
7月初,黃江棋試著深入彭埠街道的每一個歷史文化角落。在彭埠街道文化站、王家井社區文教干部的帶領下,黃江棋開始與長者攀談,聆聽他們口中的古老傳說;給孩子們授課,觀察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好奇與渴望。在王家井古井旁,她記錄下老“彭”友們對于這口古井源遠流長的故事的述說;在鄭家橋邊,她們席地而坐,與居民共同回憶那些橋上走過的歲月。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為黃江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土壤,讓她能夠更好地設計區域文化活動和課程,以滿足當地老百姓的情感需求。
(二)情牽情:送活動
要想居民能夠深入理解文化,體驗一定是最重要的一項載體?!?ldquo;彭友圈”里的老故事》系列課程、老底子“彭友圈”系列活動,是黃江棋和她的項目組團隊為居民們精心準備的文化盛宴。黃江棋始終認為,社區教育的課程或者活動,一定要讓居民們親身體驗,這種沉浸式體驗才能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讓文化轉化成情感,變成心中寶貴的記憶。
在農歷七月十二到來之前,黃江棋來到王家井社區,邀請了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糕的制作技藝傳承人、王家井社區居民——羅愛花阿姨開設了《“彭友圈”里的非遺故事——七月十二吃麥糕》課程。此外,她還開發設計了《彭友圈里的農耕故事——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彭友圈里的“橋”故事——王家井鄭家橋》《彭友圈里的“茶”故事——點茶和茶果子制作》等等課程。這些本土特色課程涵蓋了青少年科普課程、成人手工課程、職業體驗課程等等。黃江棋希望以此來滿足轄區全年齡段人群的不同需求。
為了讓文化活動更加貼近居民,黃江棋積極聯動杭州市上城區社區學院、彭埠街道文化站、彭埠街道社會組織、杭州市澎博幼兒園、彭埠街道社區學校、小白菜藝術交流中心,一起開展“錢塘說書——小小說書人”培訓班和大獎賽,積極培育歷史文化傳承的新骨干,擴大本土文化的普及影響力。
在“彭音浪,埠一樣”音樂會中,她和項目組通過民間達人的音樂會形式,推廣宣傳彭埠街道的傳統曲藝——金陵塔調。音樂會上,傳統與現代音樂的碰撞,讓居民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反響良好。
在這些活動中,黃江棋看到了轄區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學習的熱情度,這讓她對于項目推進信心滿滿。通過這些活動,黃江棋希望能夠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大家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三)手拉手:學習交流
隨著項目的推進,王家井社區也吸引了眾多其他省市區(縣)社區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黃江棋帶領他們參觀了王家井社區,展示了彭埠當地的民間文化活動成果。居民們看到來自海南、舟山等地社區教育工作團隊,臉上流露出的文化自信和驕傲。印象深刻的一次,一位六旬阿姨路過,自言自語說了一句:“有這么多參觀團隊,看來我們做得很好呀!”
黃江棋這才發現,原來“種”文化,也應該種老百姓心中的“文化信心”。只有當地的社區教育做得好了,老百姓才更愿意來參加。參加的居民多了,社區教育才能越辦越熱鬧。這種雙向奔赴,才是有效的,可持續的。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黃江棋始終強調“域文化”的重要性,即在地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接下來,她將繼續開發“彭友圈”相關系列課程和活動,鼓勵更多的居民參與到民間文化的課程或活動中來。作為文化特派員,黃江棋將繼續在這片充滿民間文化魅力的彭埠土地上,播撒文化的種子,培育情感的花朵,與轄區的居民們一起,共同書寫“老底子”文化的新篇章?!独系鬃?ldquo;彭友圈”民間文化提升項目》將是她與街道、社區共同培育的文化花園。在這里,黃江棋希望自己不僅是文化的播種者,更是居民情感的培育者。(上城區社區學院)
(黃江棋,上城區文化特派員,上城區社區學院教師,彭埠街道社區學校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