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學院師生在工業機器人實訓室開展技能教學
海曙工程師(工匠)學院啟動儀式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二年級的學生舒子政,在實訓室里專注地操作著機械臂,進行輪轂打磨實訓。與此同時,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張錦皓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認真聽老師講授機器人入門與仿真課程……
近日,浙東沿海杭州灣畔,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內,一個投資1.72億元、建成后總建筑面積13.44萬平方米的校區投入使用,綜合樓、食堂、師生宿舍、活動中心等一應俱全,是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慈溪學院。
該擴建工程的投入使用,標志著這個混合所有制辦學的產業學院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也是當前浙江工商職院在擴大辦學空間、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職業教育適應性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下沉到縣”成為驅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浙江工商職院主動對接縣域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與當地政府及相關企業、協會共建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政、校、企(協)的多元辦學主體和產教融合“新路徑”,促進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早在2005年,浙江工商職院就入駐寧海縣,在這個我國著名的“模具之鄉”“文具之鄉”,創下了“中國高職教育的‘寧海模式’”而被專家學者解讀為“高職院校縣校合作”的模式范本。
2016年,依托學校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浙江工商職院又與慈溪市人民政府簽約,合作共建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慈溪學院。
創建7年,慈溪學院根植慈溪土壤,瞄準慈溪產業發展,深度對接慈溪經濟特色和產業優勢,用專業鏈服務產業鏈,有序推進市校合作,實現了“高技能人才落戶慈溪、高質量服務面向慈溪、高端培訓落地慈溪、高層次人才關愛慈溪”的“四高”變化。
辦學7年,慈溪學院累計在校人數突破3000人,涉及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電子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等專業,并構成浙江智能家電專業群主干或骨干的省級“雙高”專業群。
近年來,慈溪學院還通過12個合作共建的緊密型實訓基地、寧波市智能家電重點實驗室、智能電子研究中心、計算機應用研究所等科研平臺和智能家電產業學院等教研組織,主動對接慈溪特色產業(群)實力型企業,共同開發制訂技術標準、教學標準,通過構建“基礎能力培養平臺課程+核心能力培養模塊課程+復合能力培養方向課程”課程體系,以及“定向招生、雙主體育人、定崗培養”現代學徒制等,成為驅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引擎。
迄今為止,慈溪學院培養的畢業學生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60%在慈溪當地就業;專業對口率超過80%,用人單位滿意率超過93%,“有效解決了當地制造業發展的中高級技能人才需求”。
不僅如此,慈溪學院還為當地企業提供了以“電腦橫機外觀及結構設計”“汽車輪轂精密加工工藝設計與樣品試制”等為代表的18項技術研發,并為慈溪跨境電子商務新業態服務、慈溪市旅游目的地酒店體系優化等提供支撐建設和研究。近兩年,學院已為百余家企業提供技術用工、技術咨詢;舉辦的10余個現代學徒制班,為當地培養了急需的“慈溪工匠”。
圍繞當地企業人力素質和行業轉型升級需求,慈溪學院還進行智能物聯與機器人應用系列、電工高技能人才等專題培訓,舉辦職工技能比賽等,推動裝備技術與行業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些培訓與比賽,基本囊括了慈溪市規模以上企業的從業人員。
而作為慈溪家電展的主要合作伙伴,慈溪學院一方面面向各類智能家電生產企業、智能家電銷售流通領域以及智能家電的最終用戶,聚焦智能家電最新物聯技術、智能家電的物聯商業模式、智能家電用戶和人才需求分析等,舉辦“智能工廠·數字轉型”“智能家電·物聯未來”等高層論壇,提升慈溪學術氛圍,招徠各路人才;另一方面,引進寧波市物聯網協會慈溪分會、寧波市電工電氣行業協會人工智能分會、寧波市自動化學會智能控制專委會等協會、學會資源,匯聚更多“技術合力”,為浙江力創等近30家企業提供了技術診斷等服務。
“‘產’是基礎,‘教’是支撐。”浙江工商職院校長周志春認為,職業教育與產業應當是共生共榮的“命運共同體”。一方面,經濟發達縣市,吸納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固然是其繼續引領全國縣(市)域經濟發展,助推共同富裕建設的現實需要;而同時,高職院校下沉縣(市)域辦學,也是職業教育聚焦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區域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是縣(市)域高等教育體系中越來越重要力量的戰略舉措。
“多元共融”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新模式
實際上,從慈溪學院創建之初,浙江工商職院就另辟蹊徑,由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實施中高職辦學“一體化”,并廣泛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建設、發展。借力政府的政策支持,探索出一條“特區式混合所有制辦學”的職業教育新模式。
其中,構建的“1+2+N”投入機制,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浙江工商職院、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全面參與,眾多當地企業融入的多元投入。
除投入啟動經費,用于土地投入、校舍改造、設備設施建設外,2016年至2020年,慈溪市政府每年還補助300萬元經費用于慈溪學院辦學;學院建立了理事會、聯席會議、院長負責制“三位一體”的多重化治理結構,由慈溪市政府、浙江工商職院、慈溪市相關職能部門、寧波行知中等職業學校、行業企業代表等組成的理事會為決策機構,形成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相對獨立、相互協調和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緊密契合了慈溪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需求,推動了專業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形成資源投入、育人和成效共享等校地協同的辦學模式。
這種多元組合的投入機制和“三位一體”的治理結構,也形成了“產權混合、責任分擔、利益分享、育人協同、服務共獻、市域驅動”的“混合治校”“慈溪模式”。慈溪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多次點贊:校地合作的職教模式為慈溪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為高職教育多元化、多樣化辦學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案例。
而隨著從“寧海模式”的成型到“慈溪模式”的凝練,從無涉產權的產學合作向產權界定的產教融合的轉變,浙江工商職院進一步確立了“一體兩翼”的辦學格局,教育服務的半徑和范圍也由此從縣域向市域持續輻射擴散。
其通過進駐縣域辦學與轄市辦學的結合,尋求的更有深度和緊密度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探索,也讓職業院校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
為進一步提升對區域產業的服務力,滿足慈溪當地企業對不同層次、類型人才的需求,浙江工商職院確立的“中高職一體化”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實現了專業、課程、師資、實訓條件、合作企業的共享、共融、共培與共建。
學校和當地中職院校依托公牛、方太等龍頭合作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生產性實訓室或新技術實訓室,共建研究院、培訓中心,培養慈溪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技術技能人才,打造寧波一流、浙江示范的中高職共享型實訓基地。
與此同時,浙江工商職院還探索建立高職、中職、合作企業共同參與的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人才培養的師資協同研訓機制,以中高職一體化培養專業為單元,共同制定專業師資培訓方案,聯合開展專業師資培訓,進行項目化管理,探索企業專家進學校、高職教師進中職、優秀中職教師進高職的融通渠道,并通過“引進、互派、培訓、交流”等方式,開展集體備課、教學競賽等雙向教學活動,提升團隊的教學能力和技術技能水平。
目前,慈溪學院已與當地的三所中職學校合作中高職一體化項目12個。
“扎根地方”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
作為寧波市海曙區內唯一的高職院校,浙江工商職院區位優勢顯著。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前后有3萬多名學生在海曙區工作,畢業生創辦企業約1000家,為當地吸納了近10萬名社會人員就業,培養了一大批對產業具有支撐作用的高素質技能型復合人才。
共建“海曙工程師(工匠)學院”,成立寧波首個區域性“鄉村全域旅游”共富聯盟和海曙區鄉村振興研究院……近年來,浙江工商職院與海曙區的合作由點及面,不斷深入。
學校還與海曙區古林鎮政府、合一生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政校企三方通過“紅色教育基地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美鄉村”“環校園經濟帶”“合一商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生活園區”和“人才發展中心建設”六方面載體,積極推進“政校企聯合體”建設,從而充分發揮學院知識、人才、科技在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在深化校企合作豐富學生就業機會的同時,有效推動古林鎮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亮點工程打造,幫助轄區重點產業園區提質增效。
當前,距離浙江工商職院僅1.3公里的合一生活園區內,一個150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已經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據悉,該辦公空間由園區無償提供,在政府主導、園區提供資源、學校進行智力支持的合作模式下,將打造成企業展示形象成果的展廳和師生雙創孵化基地,有力推動“學校+園區”互融新模式,促進學校、企業、師生多方互利共贏。
此外,學校還錨定海曙區“紅色村落”惠民村,以“一元素、一專家、一課題”模式組建專家團隊,在和美鄉村、電商直播、文化旅游等方面對惠民村進行全面設計,助力惠民村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扎根地方、融入地方、服務地方’是學校遵循始終的辦學宗旨和努力方向。”浙江工商職院黨委書記陳仕俊表示,近年來,學校通過黨建統領強力推進“政、校、企(協)”等多方協同,不斷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學校師資隊伍得到錘煉,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和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也得以大幅提升。
如今,浙江工商職院牽頭的浙江三江職業教育集團入圍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基于縣域產業集群的現代產業學院——多元共融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成功入選教育部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學校6次捧回“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獎”,獲“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和“中國校企合作好案例”;兩個團隊入選國家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創業團隊,高級別教科研成果出現井噴式增長;師生團隊多次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中摘金奪銀,其中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6年內獲得國賽一等獎3次、二等獎1次;學校還先后獲評浙江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省課堂教學創新校、省產教融合“五個一批”項目等一系列“硬核”榮譽。
展望未來,陳仕俊表示,學校當前正面臨由浙江省“雙高”院校收官到爭創全國“雙高”院校的“關鍵期”“破繭期”,全校上下將圍繞“擴區、強校、升本”的高質量發展戰略,在擴大辦學空間、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專業結構、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推進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共同富裕等方面久久為功、止于至善,努力創建“特色鮮明、全省前列、國內知名”的“雙高”名校,為浙江省以“兩個先行”打造“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貢獻。(記者:李臻 通訊員:熊惠平 姚敏明 李方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