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業學子學習傳承龍井茶手工制作技藝。
自2013年起申辦茶葉專業以來,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聚焦茶產業鏈人才培養需求,不斷改進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深化產教融合、完善教學資源、探索職業培訓模式,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實踐,形成了服務鄉村振興的“浙江茶產業‘全鏈’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建設方案,推出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和教學名師團隊、農業農村部服務鄉村振興“名課名師”、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省“高水平”專業群等成果系列,成為浙江茶產業人才高質量培養的重要平臺。
以鏈建群 打造浙江茶葉人才培養新高地
隨著高職教育“雙高計劃”的啟動,學校立足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特點,把握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機遇,提出從“標準引領”向“高效產出”發力的茶產業“全鏈”人才培養新理念,并以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專業為龍頭,以茶藝與茶文化、綠色食品生產技術、電子商務專業為支撐,構建起服務茶產業的專業群,實現專業與產業結構的有效對接。
學校精準研判茶產業發展趨勢,圍繞茶產業鏈各個環節,深入分析人才需求,緊跟產業發展動態調整專業群的組成、結構和內涵。專業群積極服務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圍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教材與教法改革、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實踐教學基地、技術技能平臺、社會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8方面任務,幫助學生提高崗位核心競爭力。學校聯合省內茶葉行業組織、社會機構、科研院所、職業院校和知名茶企等50余家單位成立浙江茶葉職業教育聯盟,集聚省內茶產業各領域的領軍人才、企業高管及技術能手,整合各方資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盟共長,打造政校企合作平臺,共同研究茶葉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培養多層次茶葉技術人才,參與茶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打造浙江茶葉人才培養新高地。
資源集聚 構建“四鏈”融合教育新生態
為進一步滿足茶產業鏈人才培養需求,學校結合在校學生和在崗從業人員的不同特點,以培養一流的“一專多能”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梳理茶產業鏈關鍵崗位群,搭建平臺、深耕項目,構建起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四鏈”融合教育新生態。
學校主持建設“中華茶文化傳承與創新”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完成了《中華茶文化》等9門專業群核心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設置相應微課和技能模塊,建設12門數字化培訓課程,組建課程聯盟,建成各類資源11784條,注冊用戶13萬余個,訪問日志總量1000萬余次,活躍用戶10萬余個,領跑涉茶職業院校數字化資源建設,打造了學習茶知識技能與茶文化的先進平臺。緊跟茶產業發展動態,開發面向茶產業職業工種和職業資格證書標準的課程體系,推行“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學習掌握多種職業技能,滿足多樣化需求。強化專業學生“三農”情懷教育,提高“愛農村、愛農民”意識,增強學生在茶產業領域就業創業的意愿,提升“懂農業”的能力,增強解決生產經營各種問題的本領。利用國家專業教學資源庫優質線上數字資源,積極開展茶文化“四進”工作,不斷普及和推廣茶文化,吸引更多人加入“傳承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的行列。
育訓并舉 打響示范性社會服務新品牌
學校堅持“交流、合作、開放、共享”的理念,開創從“資源建設”向“資源集聚”發力的茶產業職教體系生成新路徑,從“圈內示范”向“破圈引領”發力,打造鄉村振興培訓新模式,打響集“社會培訓、技術咨詢、資源共享、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示范性社會服務新品牌。
學校建立浙江茶業學院,聚焦服務屬性,與浙江省茶類科研院所、知名茶業企業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對接關鍵技術環節及職業崗位群,培育服務茶葉類企業、合作社、農場的復合型茶產業領軍人才和中高層次應用型專業人才,現成為茶業類中高端人才培養基地。成立涵蓋全產業鏈的“中茶產業學院”,與涉茶企業在實踐教學、實習就業、教師提升、技術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把行業企業職業新標準、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等融入教學內容,推行“工學交替、輪崗輪訓”的實踐教學模式,實現教學內容與技術進步同步更新。有機整合課程資源、教師資源與實訓資源,建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聯動發展機制,在保持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穩步提升的基礎上,組建浙江名茶品質提升、茶食品研究與開發和抹茶加工與應用3個現代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科研創新團隊,完成茶產業科技攻關、技術升級服務,服務中小微茶企12家,實現浙江產茶大縣職業培訓100%覆蓋,不斷擴大專業社會影響力。
茶產業是浙江省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之一,已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將繼續立足學校實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斷激活校企活力,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推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促進浙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