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的部署要求。
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技術技能人才支撐,高職院校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以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目前,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化人才培養的重要教育類型,因此職業教育結構需要優化、質量需要提升,探索一條“支撐產業鏈高端企業—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技術融入—組建服務產業高端教學團隊”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
支撐產業鏈高端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和創新能力突出等特征。當前,“專精特新”成為我國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通過專注領域和持續創新努力成為“隱形冠軍”,有助于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制造強國建設。每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所需崗位人才不同,要求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也不同,這就倒逼職業教育也要“專精特新”化。促進職業教育與“專精特新”企業深度融合,強化職業教育的“專精特新”要素,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職業教育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大有可為,也將大有作為。高職院校可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帶領產業鏈上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產業學院共建和專業共建,注重人才遞進培養和認知迭代,注重采用雙元場所(學校+企業)、雙元師資(講師+工程師)和育訓一體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既掌握“專精特新”生產技能和操作流程,又認同“專精特新”企業文化的人才。
助力企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要開展科學研究,重點放在成果轉化和數字化工藝上,實現科教融匯,科學配置資源,助力企業轉型升級。首先,要聚焦前沿科技,推進成果轉化。構建新機制激活新動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考核賦分,完善轉化收益分配政策。落實高層次成果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一人一議”快速審批機制,打造由高端人才領銜、專家指導的高水平科研攻關團隊,面向前沿科技產業變革需求開展研究。以“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為載體,聯合構建“一套文件、一個中心、一支隊伍、一片產業、一批人才”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有效機制,打通“轉移轉化最后一公里”。其次,要推進智能化產業升級服務,高職院校要與企業深度合作研發,提出“工廠物聯網+智能制造管理軟件+信息集成”等系列整體解決方案,高度達成科研工作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有效促進科技資源整合,助力企業轉型升級。
加快數字技術融入。將數字技術作為高職院校未來5—10年人才培養方案的主線,落實到專業改造、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中,培養具有數字素養、數字技術的高端新一代產業人才。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三新”提升,一是融入新技術,開設新專業(專業方向)、新課程、新內容;二是建設新基地,建成“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的高水平實訓基地;三是開展新服務,引領企業向智能化生產轉型升級。融入新技術,就必須上新課,要以“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升級和改造專業,及時新增如智能制造技術、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新專業;開設“數字技能基礎”“人工智能技術基礎”“大數據技術基礎”等公選課,將“數字孿生技術”等新的技術課程融入傳統專業的新課程體系,通過數字技術賦能給傳統專業帶來新活力;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數字型企業的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培養數字經濟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探索“崗課賽證”融合式發展的教學新方法,形成政行企校多方共管共建共享的實訓基地運行新機制。
組建服務產業高端教學團隊。整合職業教育資源,產教科融合,站在產業鏈高端,針對重大戰略需求和技術前沿,組建學科交叉融合、信息共通共享的高水平師資團隊,參與企業技術創新項目。成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提升教師的工程意識和工程能力、解決企業生產一線技術難題和工程現場復雜問題、服務產業發展重大戰略提供新型平臺。精準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做企業服務升級的落實者。聯合大院名校,提供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升級解決方案,解決關鍵性技術,鍛造教師團隊科研攻關能力水平,提升參與產業變革能力,更好地服務高端產業國家戰略。
(作者周海云,系浙江工商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