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下稱大會)在天津舉行。本次大會是中國首次發起并主辦的國際性職業教育大會,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來自全球123個國家約700名代表注冊參會。
中國職教國際合作處于蓬勃發展期
目前,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合作正處于蓬勃發展時期。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方軍指出,隨著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不斷提升,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職業教育正從“單向引進借鑒”向“雙向共建共享”發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模式。職業教育對外合作與交流在推進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中國職業教育面向世界,在推動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構建等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成為國際經濟、技術和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
首先,助力技能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方軍介紹,伴隨著中國企業和產品“走出去”、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在職業教育方面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與19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合作建設了20家魯班工坊,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培養了大批懂中文、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當地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人才,并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助力合作國家工業化進程。
同時,全方位推動技術文化交流。中國積極參與世界技能大賽,以賽會友。面向歐洲地區,打造中歐“雙元制”產教融合平臺,加強與德國、法國、瑞士等歐洲相關行業領域優質企業職教合作,推動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職業院校產教聯盟”。面向非洲地區,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合作成立“中非職教合作聯合會”。面向東南亞地區,實施“中國—東盟雙百職校強強合作旗艦計劃”。2022年,教育部還主辦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大會,成立金磚國家職業教育聯盟,舉辦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積極推動金磚國家加強職業教育領域交流對話。
借大會平臺,達全球共識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疊加,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勞動者就業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嚴重影響。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如何攜手推動全球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助力建設后疫情時代美好世界,是擺在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職業教育支撐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主和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相結合。陳子季指出,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進入提質培優、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通過舉辦大會,建立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有效機制和途徑,在走出去與引進來中堅定道路自信、認清自身不足、找準前進方向,完善和鞏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既可以為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強大動能,又可以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塔瑪拉·拉斯托瓦·西亞馬什維利在大會上表示:“疫情擾亂了職業技術教育與學生實習培訓的教學連續性,加劇了不同經濟水平地區之間的發展不平衡。我們必須齊心協力,讓青年和成年人掌握新技能,幫助他們釋放潛力,成功駕馭世界正在經歷的社會、經濟和環境變化。”
大會形成“會、盟、賽、展”新平臺
大會以“后疫情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變化、新方式、新技能”為主題,形成“會、盟、賽、展”的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嶄新平臺和范式。
“會”即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來自18個國家的教育部長或駐華大使、部分國際組織、行業組織、知名企業和職業院校代表發表演講。14場平行論壇,來自各國的250多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數字賦能、轉型升級”“綠色技能、持續發展”“命運與共、合作共贏”“普職協調、終身學習”“技能減貧、促進公平”“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等議題發表演講。
“盟”即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大會期間,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聯合部分國內外高校、職業院校、研究機構、行業組織和企業等,以“自愿、平等、互利、共贏”原則,發起籌建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聯盟的倡議,拓展職業教育領域國際交流的渠道和模式。
據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余有根介紹,目前,已有來自36個國家的148家單位參與了前期的發起工作。他呼吁:“全球教育界、產業界和其他社會組織、有識之士一道協商組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聯合體,共同構建全面、緊密、務實、包容的高質量全球伙伴關系,為促進各國職業教育共同應對挑戰、加強協作溝通、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助力各國經濟復蘇和產業振興提供全球合作平臺。”
“賽”即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分為競賽和展演兩類賽項。其中,機電一體化項目等競賽類賽項15個,能工巧匠等展演類賽項8個,參賽選手來自100多個國家。
“展”即世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博覽會,以“大力發展適應新技術和產業變革需要的職業教育”為主題,以線上為主、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舉辦,重點展示中國職業教育應對數字化變革、產教科融合發展的成效,以及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成就等。
此外,大會閉幕式上發布《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白皮書》,向世界介紹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發布《天津倡議》,分享各國經驗和做法,提出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發展方向。
天津樹職教創新發展標桿
“當今世界,教育與產業的結合日益密切。世界各國都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振興經濟、增強國力的重要選擇。”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市教委主任荊洪陽稱。
近年來,天津市將推進“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全面建設新時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標桿。截至2021年底,天津共有職業教育類大學2所,獨立設置公辦高職院校25所,民辦高職院校1所,全市70%左右的高職院校和50%左右的中職學校由行業企業舉辦,形成了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的辦學模式。
天津還在全國首倡“魯班工坊”。目前,已在19個國家建成20個魯班工坊,對3000余人開展了學歷教育。天津魯班工坊研推中心副主任楊延稱:“魯班工坊已成為中國與國外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是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重大創新成果。”
大會落地天津,為天津提升職業教育影響力、助推制造業立市提供了難得的契機。荊洪陽透露:“下一步,我們將以大會為契機,積極推動大會成果轉化,推動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貫通,把職業教育發展成為與產業密切結合的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開放式的教育、致力于終身學習的教育。”
首先,強化成果應用。成立大會成果轉化與研究推廣中心,推動大會“一盟、一壇、一刊”成果落地,打造更加開放的國際合作平臺。
其次,強化產教融合。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發展需要,推動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以產業和技術的最新發展倒逼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梯度培養卓越工程師、現場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提升產業競爭力。
同時,強化創新驅動。以產教聯盟建設為牽引,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院校所支撐、各類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聯合開展核心技術創新和攻關,為企業紓困解難,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延伸。
此外,強化擴大開放。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推動職業技術教育優化提升,深度參與國際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打造“魯班工坊”建設樣板,持續致力于中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世界提供中國職業教育方案。(文 / 本刊記者 任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