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業黨課”上,全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竺士杰(二排居中)以“工匠精神——變‘不可能’為‘可能’”為主題,分享自己的成長之路,引發了現場學生們的共鳴。
“只要腳踏實地,認真鉆研,職校生也能大有作為……”盛夏時節,一堂別開生面的“畢業黨課”,正在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的階梯教室里進行。臺上,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大國工匠”竺士杰情真意切,言辭灼灼;臺下,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黨員認真聆聽,掌聲不斷……
據了解,“畢業黨課”是寧職院工商管理學院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這一堂課讓很多畢業生終生難忘。近年來,學院以專業群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為抓手,突出“文化+技能”課程思政特色,借助校外力量,將工匠精神浸潤在課堂上和校園內,堅守“融港鏈天下,薈智育匠人”的辦學理念,逐漸形成有專業特色的思政育人模式。
精準“撒鹽”:一門專業課程提煉一個思政目標
“如果某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藥品供應鏈在公共衛生應急響應中如何做到‘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工商管理學院教師馬翔在“供應鏈風險控制與管理”這門課程快要結束時,向學生們拋出一個問題。
彼時,寧職院所在的寧波北侖區剛剛經歷過一波疫情襲擊,學生們都深有感觸。“馬翔老師的課不僅讓我們學到了供應鏈風險防控知識,他還把課程與時政完美結合,讓我們及時了解世界。”物流3203班學生陸瑤說。
馬翔認為,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課程+思政”,也不是把專業課變成思政課,而是一種理念。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都存在“重知識傳授、重技能培養,輕價值引領、輕品格塑造”的傾向,導致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兩張皮”現象。
“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建設,首先要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必須立足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不斷深化職業教育課程的育人內涵,全面架構職業教育課程的知識、技能與素養‘三維’目標體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趙鶯燕為學院思政育人體系搭建確定了基調。
去年,馬翔教學團隊負責的“供應鏈基礎”被評為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團隊8名教師被評為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團隊從行業企業特點出發,把甬商文化中的拼搏進取精神融入課程建設,將“供應鏈基礎”的思政目標定位為“甬商底色、港鏈增輝”,并努力將之打造成供應鏈管理專業群課程思政特色品牌。
“教師首先要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我們既是專業課教師,也是學生的人生導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馬翔決定帶領團隊為每一門專業課程找到一個思政目標,幫助教師準確定位課程目標、教學方向。雖然可能需要幾個月、無數次頭腦風暴,但教師們不畏困難,拿出精益求精的磨課精神,提煉出每門課程的思政目標,將立德樹人貫徹到每門課程。
近年來,工商管理學院已形成供應鏈運營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梯隊,全員全課程落實課程思政,構建與專業群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相匹配的課程思政體系。
化“鹽”于“湯”:工匠精神要讓學生看到
“徒弟們叫我師傅,學生們叫我老師。我其實就是一名橋吊司機,不過20多年來,我只專注研究吊集裝箱這一件事。”初次對話竺士杰,面對他多到數不清的榮譽和稱號,記者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稱呼他。
提及與寧職院的淵源,竺士杰說他其實一直關注著青年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培養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隊伍,打造戰略人才力量……”參加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歸來的竺士杰,心情仍有些激動。在審議省黨代會報告時,作為一線產業工人的代表,竺士杰附議了要重視職業教育的建議,他認為技能人才培養需要學歷和技能“兩條腿走路”。
為此,竺士杰以“供應鏈基礎”課程思政示范課教學名師、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的角色,參與了工商管理學院課程思政建設。他結合自身的工作經歷,將職業素養和企業文化等行業要求加入到思政課程建設中。之后,他還將帶領團隊在工商管理學院搭建“竺士杰工作室”,為學生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舞臺。
“高職院校的學生不能妄自菲薄,不要嫌棄一線崗位環境差,只要腳踏實地、敬業愛崗,就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在“畢業黨課”上,竺士杰言辭懇切。從第一次進入寧波港龍門吊班成為一名龍門吊司機,到走進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竺士杰用樸實的言語講述了自己在橋吊崗位上的成長經歷。不用華麗的辭藻,學生們就能真正領悟到什么是工匠精神。
從中職生到自學拿到專科和本科文憑,從學徒到當師傅,從沒有參考教材到自己編寫教材,竺士杰將工匠精神灌注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聽完竺老師的講座,我的心靈受到震撼。只要刻苦鉆研,我也可以挑戰‘不可能’。”會計專業大二學生陸墺萍正在為要不要參加“挑戰杯”比賽糾結時,竺士杰的講座為她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100年前的港口工人肩拉背扛,做得非常辛苦。”竺士杰說,如今他開的是巨型國產吊機,一次抓起的集裝箱重達60噸,100年前需要干1年的工作量可能新時代的工人幾分鐘就能完成。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溢于言表。“這就是榜樣的力量,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和對國家的認同感,會潛移默化地流淌進學生心里。”趙鶯燕說。
回味無窮:用行動答好“青春之問”
“入學時給自己設立的3個目標,如今我已經基本完成了!”大二就成為預備黨員的陸墺萍,語氣中飽含自豪感。進入寧職院,她給自己設立了3個目標:入黨、拿獎學金和充實地度過大學生活。
“學習會計需要特別細心,稍不留神就會算錯賬,造成極大損失。”專業課教師的話印刻在陸墺萍腦海中。她不僅在專業學習中精益求精,還將這種專業精神貫穿到生活中。
課余時間參與校內外各類志愿者服務活動是陸墺萍最熱衷的事情。去年8月,北侖梅山暴發新冠肺炎疫情,陸墺萍報名成為白峰街道核酸檢測志愿者。“一開始我很害怕,不知道該怎么辦,第一次覺得疫情離自己那么近。”但是,當陸墺萍看到有幾位老人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站在那里手足無措,她主動上前幫他們操作。那一刻,陸墺萍想到了自己年事已高的爺爺奶奶,“老師經常告誡我們,換位思考和同理心也是很重要的職業精神”。
“紀老師,我考上了!”電話這頭,繆卓然激動地跟班主任紀貝報喜。在工商管理學院輔導員紀貝的印象中,剛入校的繆卓然內向靦腆,做事認真負責。從剛開始到團委做學生干事,到挑大梁帶團隊參加“挑戰杯”比賽;從高考失利,到專升本,再到考上寧波大學的研究生……繆卓然的成長,紀貝都看在眼里。繆卓然始終記得紀貝說過的話:“只有到達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從課堂上到課堂外,工商管理學院將思政教育延伸到育人的每一個場景。學院設立“四行四強”教育學堂、“聲韻工商”讀書學堂、“修身·明德”成長學堂,培養具有“學一行、專一行、干一行、愛一行”職業素養的“體能強、技能強、素質強、意志強”的高素質人才。
“學院將持續深化開展‘五育’工程,結合學生專業特點,開展美育系列課程,激發學生們熱愛生活、熱愛藝術,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工商管理學院黨總支書記張臻認為,美育與思政教育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本報記者 劉丹丹 通訊員 鮑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