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構建全方位育人新體系
課程、講座、觀演、競賽、研習、實踐……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正逐步滲透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生的大學生活,從上課到實踐,形成了一個學習閉環。這是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通過“人文鑄旅”工程打造的全新教學生態。
2020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全面啟動“人文鑄旅”工程,并成立隸屬于學校宣傳部的人文素養教育中心,一方面推動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將“人文鑄旅”工程與文化校園建設深度融合。工程的目標是打造“行業站得高,國內叫得響,國際有影響”的人文教育精品特色工程,培養德才兼備、品技兼優、浙江中堅、國內骨干、國際稱譽的“雙高”人才,將“人文”更好地注入“人心”,為建設世界旅游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為世界旅游職業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中國樣板”。
建好“人文鑄旅”的“智力庫”——智力高地魅力盡顯
2018年是我國文旅融合發展的元年。作為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和“雙高”計劃建設單位,如何培養具有“中國服務之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旅游人才?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校長杜蘭曉心頭。經過對行業企業和在校師生廣泛而深入的調研,一個初步的想法形成了:高素質旅游人才培養要有完善的頂層設計,充分體現“以文鑄旅 以旅彰文”,首先需要的是良好的智力支持。2020年,“人文鑄旅”工程正式啟動,它搭建的“智力庫”成了一張亮眼的“金名片”。
啟動會上,“人文鑄旅”總領銜專家董平教授亮相發言,現場掌聲雷動。董平是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特殊津貼獲得者,曾任浙江大學哲學系主任等職,出色的履歷讓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學子充滿期盼。當天,董平被聘任為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國學”模塊領銜專家。未來,浙江旅游職業學院的學子可以學習董平在浙江大學任教的所有課程。
據悉,“人文鑄旅”工程以“高標準謀劃、高起點建設、高質量落地”為特點,啟動之初便聘任“國學、哲學、藝術、禮儀”四大模塊領銜專家,為工程夯實智力基礎,領銜專家來自全省富有盛譽的學者團隊,開啟了該工程的智慧之門。目前,由領銜專家主講的“人文鑄旅”大講堂系列講座已開展20余場,受眾達5萬余人次。
“人文鑄旅”工程的智慧腳步不止于此。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統是一個富有人文內涵的系統,作為其中的一分子,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與5家省級文化單位共建合作,與浙江省文旅部門下屬院校發起了校際聯盟。
2020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與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管委會共同開設了“中國良渚文化”慕課堂,通過16章48單元的篇幅和原創的中英雙語表達,全方位多角度解讀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深入闡釋良渚社會及其“玉魂國魄”,目前已有2.3萬余人點擊觀看。
2020年底,京昆藝術中心主任翁國生帶隊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遂園演出了《牡丹亭·游園》《孽海記·思凡》等精彩曲目。2021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和浙江省美術館共同主辦了“偉業銘史,丹青鑄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教育美術作品展。
這些都是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探索“人文鑄旅”工程的有效實踐。目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已引進浙江省美術館、浙江省話劇團等單位的高規格文化藝術展演10余場,線上線下受眾達8萬余人次。
不僅如此,“人文鑄旅”工程也得到了兄弟院校的高度關注和鼎力支持。浙江音樂學院、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與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成立了三校聯盟,建立跨校選修課課程庫,出臺學分互認管理辦法,在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多元化培養途徑等領域開展了合作。
當然,“智力庫”不僅局限于師資與共建單位,還在于研究創新。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擁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發展智庫、浙江北大數字文化和旅游聯合中心等十大研究平臺,一直把研究放在核心地位。“人文鑄旅”工程啟動之初,學校便與省社科聯合作建立省文旅融合研究基地,面向全省每年資助一批人文文化、文旅融合主題的科研項目及專著,讓工程與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讓工程有了更好的智力依托。
建好“人文鑄旅”的“主心骨”——課程體系內外兼修
假如“人文鑄旅”工程的智力庫是“空氣”,那么人文鑄旅的課程體系便是“氧氣”,是工程發展的血肉。“人文鑄旅”工程啟動之前,學校經過多輪針對課程體系的討論,最終確立了“2+4+X”的課程體系。
“2+4+X”即:2門全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所有旅院學生在大學一年級都要學習的“人文素養概論”和“旅游職業禮儀”,4門與專業群融合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及開放式的人文素養教育平臺。“這是舉全校之力共同建設的工程。課程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在知識領域中做到‘起點高’,即高等教育的知識層次和大學生心智水平相匹配;在知識傳授上做到‘知識精’,知識傳授力求‘精品、精準、精練’;在專業融合上做到‘專業強’,通過結合不同的學科與專業特征,巧妙設置知識節點,力求學而致用。”杜蘭曉校長表示。
在兩年多的課程體系發展過程中,課程的骨架越發明晰。2021年,工程教師團隊領銜起草制定了《旅游職業教育人文素養課程體系設置指南》,并經浙江省標準化協會正式發布實施,為提高職業教育教學效益與學生人文知識水平提供了依據和指導。
在相對固定的“2+4”課程體系中,“人文鑄旅”工程著力推進“金課”建設,促進“跨學科”“前沿性”的課程發展,積極建設校級、省級乃至國家人文素養精品課程和教學資源庫,已立項省級教學科研項目1項、教學類項目9項。
與相對固定的“2+4”課程體系相比,“X”則是一個具有極大發揮空間的領域,高品質的大講堂、人文類學科競賽等活動都是“X”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1年,“X活動”之一“喜迎亞運 禮綻芳華”禮儀展示活動在學校開展,杭州亞組委相關領導與“人文鑄旅”工程“禮儀”模塊領銜專家許愛玉共同擔任評委。現場,學生展現了旅游人特有的風貌與氣質,以青春的風采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X”活動中別具一格的當數“特長+”計劃,也就是人文類學科競賽項目,在全校范圍內選拔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組織技術型優秀學生參加全國中華經典誦寫講、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國家、省級學科競賽,獲2020年浙江省大學生藝術節戲劇類三等獎,2021年浙江省第九屆大學生中華經典誦讀競賽一等獎、二等獎,2021年全國第三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優秀獎,取得了人文類國家A類學科競賽的突破性成績。
建好“人文鑄旅”的“生力軍”——青春力量活力迸發
開啟“人文鑄旅”工程,最終是為了培養優質人才,因而青年學生是工程重要的“試金石”。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人文鑄旅”工程探索成立了校級大學生知識研習與學術研究組織——“大學生文旅融創研習空間”,截至目前,已指導兩名學生在《旅游與攝影》《當代旅游》上發表學術論文兩篇。
“我們建立研習空間的初衷是通過舉辦知識沙龍、問題研究、學術講座、社會調研等活動,鍛造學生求知、探索、研究的能力,目前看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接下來,研習空間將舉辦首屆‘文化·旅游·融創’學術論壇,以擴大其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研習空間發起者、“哲學”模塊領銜專家高長江教授表示。
“人文鑄旅”工程啟動之時,杭州亞運會正如火如荼地籌備。培養亞運規格的服務人才是“人文鑄旅”工程的直接目標。
2021年,學校選派學生參加杭州亞運會國際文明禮儀大賽,兩名學生分別獲評大賽“賽事服務禮儀之星”及賽事服務禮儀優秀獎。
除此之外,今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全面啟動了校內亞運志愿者的選拔工作,目前共有471人被預錄用,將服務于千島湖小輪車、公路自行車、鐵人三項等賽項,以及西湖國際高爾夫球場(決賽)、學校橄欖球訓練場館等。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高爾夫專業的100名學生將擔任高爾夫球比賽專業球童志愿者,直接服務各國運動員。
在人文熏陶下,志愿服務使理論真正落地。近年來,G20杭州峰會、上海世博會、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第八屆全國殘疾人運動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第14屆FINA世界游泳錦標賽、國際動漫節、世界旅游聯盟·湘湖對話等各類社會重大活動中都有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青年學子的身影。
在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人文素養教育中心主任姚哲峰看來,志愿服務是社會實踐的一種形式,是學生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方式,也是“人文鑄旅”工程的具體落地。
當然,社會實踐不僅限于志愿服務。作為旅游院校,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在促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直干在實處。目前已連續14年開展“鄉村旅游免費送教下鄉(企)”活動,啟動“師生助力全省萬村景區建設”項目和“微改造、精提升”活動,助力鄉村旅游提升。5年來,5000余名師生對浙江省內的286個村莊提供鄉村旅游發展指導,協助94個村莊成功創建省3A級景區,其中包括全程指導安吉余村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這都是培養高素質技能技術人才的積極探索。浙江旅游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韋國潭對此一直給予極大支持,并多次向“人文鑄旅”工程負責團隊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關乎國運興衰、關乎文化安全、關乎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高校作為人才高地和創新高地,對文化自信的踐行尤為重要。‘人文鑄旅’工程是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我們要通過這個工程,向師生輸送人文養分,激發精神動力,彰顯人文價值,從而為國家輸出優質人才。”
如今,職業教育學界已掀起了一股對職業教育更高質量發展的探求熱潮。對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而言,“人文鑄旅”工程是立足于新發展階段、追求職業教育進一步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全方位的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塑造學生內在精神品格,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用人文涵養技術技能,讓學生在職業教育發展的浪潮中占得先機,實現浙江旅游職業學院“中國旅游職業教育的排頭兵”“國際旅游職業教育的‘中國品牌’”“中國高職教育系統人文素養教育的標兵與典范”的歷史跨越。(趙青 李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