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職業技術學院“智能+”模具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
模具產業處于我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前端,具有高產值、高效益、高帶動作用。進入21世紀后,模具產業由機械化向數字化、智能化轉變,并對高職院校模具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面對時代召喚,寧波職業技術學院緊貼區域經濟發展實際需求,直面現階段模具專業人才培養短板,精心組織、精細謀劃、精準施策,創新構建崗位賦能、項目提質、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養“陽明方案”,在建設強國的浪潮中充分彰顯學校的智慧與風范,更為全國同類院校的模具人才培養樹立了一個鮮活且極具特色的成功范例。
溯源·淬煉·改革創新
余姚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的故里,也是浙江省三大模具產業集聚基地之一,素有“塑料之鄉、模具王國”之稱,對高層次高技能模具人才的需求量極大。2010年,寧波職業技術學院與余姚共建“陽明學院”,培養區域模具產業所需人才,“陽明學院”的成立可謂是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2013年以來,學校依托模具專業帶頭人領軍項目、省優勢專業建設項目、國家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深化“三崗三模”模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2014年,積極踐行“知行合一”理念,學校進一步明確了運用王陽明思想培育模具人才的目標。2017年,形成了崗位賦能、項目提質、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養的“陽明方案”。
一路走來,該成果始終秉承王陽明“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以培養會軟件、精設計、強智造、懂成型的“智能+”模具人才為目標,對接模具設計、編程與加工、裝配與試模“三個崗位”,融合“課證賽研”教學資源,賦能理實一體教學;圍繞簡單、中等、復雜“三副模具”,融入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規范,提升教學質量;企業跟崗、輪崗、頂崗不斷線,錘煉學生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螺旋上升。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群入選國家高水平專業群,教學改革成果獲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全國一等獎和市級一等獎,陽明學院的育人成效得到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媒體報道40多次。
探索·實踐·優化路徑
——應局:直面現階段模具人才培養短板
問題向來是探索與實踐的出發點,學校直面高職模具專業人才培養供給與智能化模具產業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性有待提升,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程度不高、學生技術技能難以實現有效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術技能融合發展不足、綜合素質有待持續培育等問題,精心梳理問題清單,找準解決問題的支點和突破口,開啟崗位賦能、項目提質、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養實踐與探索,為區域模具產業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破局:創新“智能+”模具人才培養模式,破解難題
精準對接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基于模具人才成長規律明確培養目標,破解高職模具專業人才培養供給與智能化模具產業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養目標和適應性有待提升的問題。
精準對接模具產業鏈核心崗位群,遵循“數字化設計優化為基、智能化加工制造為重、成型工藝分析為先、綜合能力為本、勞動素養為根、工匠精神為魂”的“智能+”模具人才成長規律,明確會軟件(會用AutoCAD、UGNX、MES等軟件)、精設計(精通3副典型模具的設計與優化)、強智造(加強智能加工單元操作和維護,加強工業機器人操作、RFID技術應用等)、懂成型(懂科學試模和成型工藝調試)的人才培養目標。
對接“三個崗位”,融合“課證賽研”教學資源,賦能理實一體教學,破解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程度不高、學生技術技能難以實現有效提升的問題。
緊密對接模具設計、編程與加工、裝配與試模“三個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厘清課程設置標準和理實一體教學理念,完善課程設置方案。結合職業資格證書、“1+X”證書和國際證書,優化理實一體教學設計。將技能競賽、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融入理實一體教學實踐,以賽促教。與浙江灣區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和活頁式教材。通過“課證賽研”教學資源的融合,賦能理實一體教學。
此外,學校以模具企業簡單(二板模)、中等(帶滑塊、抽芯、斜頂的模具)、復雜(雙色、熱流道模具)“三副模具”為項目載體,動態融入模具標準化同步設計新規范、智能化加工新技術、科學試模新工藝,有效銜接學校、企業、跨企業訓練中心“三元”場所,高效開展工學交替“雙軌”教學,通過優化教學空間和時間提升教學質量。
跟崗、輪崗、頂崗不斷線,錘煉學生技術技能和職業素養,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螺旋上升,破解學生職業素養與技術技能融合發展不足、綜合素質有待持續培育的問題。
建立校企協同設計跟崗、輪崗、頂崗方案合作機制,實施雙主體考核,按照學徒到員工的成長要求逐級提升考核標準。方案融入知行合一、學用相長理念,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磨煉學生道德品質,激勵學生懷匠心、守匠情、踐匠行,保障學生技術技能與職業素養同步螺旋上升,培養企業可用、好用、愛用的人才。
該成果優化了高職模具專業人才培養新路徑。學校主動對接模具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發展新需求,遵循“智能+”模具人才技術技能養成規律,通過三個崗位、三副模具、三個階段的分層分階培育,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動態融入人才培養,形成合作企業實訓實習崗位“多”、學生能力提升“快”、教師技術服務“好”、畢業生適崗時間“省”的智能化時代模具人才培養新路徑。
該成果構建了高職模具專業校企合作新生態。企業真實產品為教學所用,以模具企業真實模具產品為理實一體教學項目載體,在第二、三、四學期開展遞進式實訓教學。企業培訓導師為教學所用,圍繞“智能+”模具人才學習需求打造專兼結合的結構化師資團隊,發揮企業培訓導師在課程標準開發、實踐實訓教學、學業考核評價中的作用。企業生產空間為教學所用,集約利用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和生產空間,實施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檢測、自動化加工、科學化試模、大數據管控崗位訓練。
該成果培育了高職模具專業人才素質提升新理念。學校將王陽明思想貫穿模具專業人才培養始終。始業教育階段,關注“心即理”(價值存在),組織新生參訪王陽明故居,了解名人功績,引導新生明確人生目標、樹立遠大理想;在校學習階段,關注“知行合一”(價值判斷),開展“知行”杯體育文化月、“知行合一、團隊熔煉”素質拓展、“陽明講堂”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習就業階段,關注“致良知”(價值歸宿),磨礪、鍛造新時代工匠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態度。
成果·運用·春華秋實
隨著崗位賦能、項目提質、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養“陽明方案”的不斷創新、淬煉、實踐、再創新,現如今,學校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示范引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人才培養方面:2020、2021屆學生全部獲得高級工職業資格證書;學生獲技能大賽國家一等獎4項、二等獎1項,世界機器人滅火比賽季軍,全國行業、省級技能比賽獎項60余項;畢業生獲全國技術能手、全國行業技術能手、省青年崗位能手、市“五一”勞模等11項榮譽稱號,發明實用新型專利51項,年均為當地企業解決16項生產工藝技術問題,為企業設計開發商品模具108副(件)。
專業建設方面:獲評市品牌專業、省“十二五”“十三五”優勢專業、國家教育部門骨干專業,入選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獲批省模具行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基地;“基于跨企業訓練中心的‘三元雙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入選國家教育部門現代學徒制典型案例;“精密模具開發”項目成果獲2019年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暨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展“優秀成果獎”;獲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模具類(高職)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優秀教學案例一等獎、機械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全國一等獎和市級一等獎。
此外,畢業生有84%留在當地工作,518人就職于市值千億元的舜宇集團,203人就職于行業頭部企業大豐實業,120人就職于中國模協重點骨干企業寧波遠東制模有限公司,等等;累計收到50余家模具行業企業的感謝信。
成果推廣方面:以企業真實項目為載體的“工程訓練”課程按“三崗三模”輪訓法在跨企業訓練中心實施,涉及工業設計、化工等10個專業,受益學生達1.7萬余人。同時,為40所高職、本科院校的300多名機械模具類專業教師開展“模具核心技能”和“現代學徒制”培訓;主編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教材被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15所學校采用;30所高職、本科院校來院考察“陽明方案”;赴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10所職業院校開展經驗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該成果帶頭人為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國家高水平模具專業帶頭人,還承擔國家教育部門“高職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教學標準”、國家人社部門“模具設計師職業技能鑒定題庫”、浙江“模具工職業技能鑒定題庫”等的評審和編寫工作;負責模具專業國賽、省賽的規程和賽題編寫;兼任全國機械模具專指委、全國輕工模具專指委、中國模協職教委等協會的副主任委員。
回望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崗位賦能、項目提質、螺旋上升的“智能+”模具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澎湃的活力與優異的成績令人稱贊。未來,學校將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力度推動高職教育綜合改革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為區域經濟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王正才 周藝紅 張振 陳姜帥 吳銀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