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課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題班會能充分發揮班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熏陶,進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同時對良好班風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班會課作為德育活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種有效形式。班會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主題班會是一種極受師生歡迎的形式。
一節好的班會課需具備好的主題、好的設計、好的效果。所以,體驗式主題班會課要格外注意這三方面:選擇“貼近而關切”的主題;“互動而育人”的活動內容;“提升與震撼”的總結升華。
結合熱點,班會主題貼近學生
主題班會的教育目標統領著整個主題班會,是靈魂。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正式頒布;2017年,《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出臺。班會的主題可以來自這些重大會議精神和綱領性文件,同時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
筆者在實踐過程中以“全面發展的人”為中心設計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板塊的班會內容,深受學生歡迎。
動感第一,強調師生互動性
體驗式主題班會的設計一般有主題導入、情境體驗兩個重要步驟。
主題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講故事或小游戲導入。如“謝謝你對我的好”中欣賞電子相冊《回眸往昔》,回顧大家共同成長的日子;“放松身心,輕松備考”中通過觀看視頻《考試亞歷山大》,導入主題。
情境體驗的方式同樣也有很多,比如創設形象或具體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生活場景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具體而不是抽象地呈現問題。體驗式主題班會的命根子在于“動”,以學生的活動構成班會的主要環節。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性,更好地讓他們敞開心懷。比如利用圖片、視頻、音樂等方式來增強直觀性,采用小游戲、小故事、小品、情景劇、戶外團體心理輔導等方式來增強活動效果。
如在主題為“未來我是……”的班會中有“10年的我”這一內容,學生通過繪制“生命線”,畫出成長過程中自己努力實現的3件事和今后想要完成的事來感悟生命、展望未來。
多元互動,強化學生分享感受
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圍繞某一個主題展開討論與交流,通過傾聽、追問、贊美等團體心理輔導技巧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強化感受,從而讓他們明理。
分享感受的主要形式為小組討論,組合的方式可以是數字抽簽、動物抽簽、拼圖分組等。每一節課根據主題需要采取不同的分組方式。座位可以采用四人弧形排列、四人圓形排列、魚缸式(內外圈)等人際交流互動模式編排。如《你的背影》一課“九宮格的記憶”環節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請各組學生代表分享討論結果。通過交流,學生理解了自己給同學留下的“背影”,得以從同伴的視角認識自我、審視自我。學生在與他人討論的過程中完成了價值觀的自我建構,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
每一個環節都力爭讓學生參與,方能達到持久效果。這些內容顯然是不可能在一節課內完成,所以為追求完整性,必要時可以設計系列化的體驗活動。如“高三期末,與你同行”,在學生總結后,要求他們制訂具體、可行的計劃,并做好督促、監督。
總結提升。班主任和學生在班會結束時總結活動感受,深化、提升主題,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其中學生聯系實際,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體味、領悟,是再認識、再反思、再創造的體驗過程。(長興教師進修學院 陶袁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