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海縣一市鎮東岙小學調到寧??h一市鎮成人中等文化技術學校,成為一名農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劉文斐就和土地、海塘、農民緊緊聯結在了一起。
在他的努力下,總人口只有2.3萬人的一市鎮,近5年來,逾萬人次參加了一市成校組織的各類實用技術培訓,其中1200多人獲得技能等級證書,這批人迅速帶動了一市的種養殖業,使得一市白枇杷、東魁楊梅、有機青蟹聲名遠揚。5年來,全鎮楊梅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余畝,年產值達2500萬元,產業鏈延伸增效20%。
2003年8月,劉文斐去一市成校報到時,學校只有1間辦公室、2臺電腦和3位臨近退休的教師。
“要么不干,要么干出一番成績!”身為黨員的劉文斐沒有被現實嚇倒,他開始自個兒琢磨可以干什么,應該怎么干。作為成教新兵,劉文斐深入田間地頭,走訪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尋找適合當地的農業項目。通過調查,他了解到一市鎮的支柱產業是海水養殖和小水果種植,但受傳統種養殖技術的制約,產業規模小,產品質量差,產品單一,經濟效益不高,如果引進縣域的楊梅種植,可以豐富小水果種類。
說干就干,劉文斐立即邀請了市農科院與縣農林局林特總站的專家到一市進行土壤氣候等種植條件分析,發現東岙片山地是楊梅種植的絕佳之地。他決定從推廣楊梅種植入手,策劃開展楊梅栽培技術培訓,雄心勃勃地想要為一市農業產業引進一個新的增長點,為當地農民致富摸出一條新路子。
但當地農民對一市成校的楊梅栽培技術培訓并不“感冒”,盡管劉文斐花了大力氣可還是吃了“閉門羹”。這讓劉文斐百思不得其解,無意中與農戶聊天,一位50多歲的老人道出了真相,這里沒人種過楊梅,擔心投進去的錢打水漂。
怎樣才能打消農戶的疑慮,讓他們接受楊梅種植呢?
劉文斐自掏腰包承包山地,買來600棵楊梅苗,在東岙建了楊梅培訓實踐基地——他要種給農戶們看,讓他們見到成效。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折騰”出的楊梅不僅豐收了,而且賣出了幾乎比枇杷高出一倍的好價錢。農戶們這下相信劉文斐了,開始跟著他大面積種植楊梅,并陸續參加一市成校的楊梅栽培技術培訓班。
然而,讓所有人吃驚的是,劉文斐又鋸掉了自家楊梅園里的大樹,全部嫁接東魁楊梅,開始了第二次“折騰”。這一舉動讓鄉親們很不理解。原來,當時楊梅種植雖然已成功推廣,但種植品種雜、產品質量差、經濟效益不理想,他琢磨著如何讓種植戶的腰包再“鼓一鼓”。經過周密考察,劉文斐選中了果大、汁多、肉甜、價高、需求量大的“楊梅王”東魁楊梅。而要讓農戶砍掉苦心種植多年的楊梅樹嫁接新品種,比當初鼓勵他們種楊梅還要難。于是,劉文斐又一次以自己的楊梅園為試點,冒著風險“做”給農戶看,落得一個“愛折騰”的外號。
這一次,他又成功了。農戶們徹底“服了”這個話不多卻踏實肯干的劉文斐,開始跟著他改種東魁楊梅。就這樣,劉文斐邁出了引進東魁楊梅的第一步,還成了最受種植戶歡迎的土專家。
由于工作成績突出,他在2008年8月被任命為一市成校的校長。當了校長的劉文斐將“為農民增收致富鋪路”寫進了學校的辦學理念。
不到3年時間,東魁楊梅的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參加成校培訓的農戶也越來越多。但劉校長還有“野心”,他要做大做強一市鎮的楊梅產業,帶著農戶們打造精品。
于是,劉文斐開始了第三次“折騰”:他帶著同事開發楊梅特色栽培教材,開展無公害種植和有機名品認證培訓,并牽頭制定了楊梅種植行業標準,促使一市鎮在楊梅品種選擇、育苗、栽培、病蟲防治、采摘、貯存、包裝、運輸等環節率先實行了標準化運作。
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成功打造了楊梅品牌——“怡綠”牌東魁楊梅,該品種先后獲得寧波市“十大名果”和“橫河杯”全國十大精品楊梅榮譽稱號。
“愛折騰”的劉文斐還牽頭研發出了楊梅“錯時技術”,即通過推遲施肥、剪枝、選果的時間來推遲楊梅上市的時間,如此可以將售價再提一提。采用“錯時技術”后,一市的楊梅產值增效35%,一棵僅3米高的楊梅樹產果能賣3000元以上,種植戶們樂開了懷。
在成校的助推下,一市鎮楊梅種植戶從最初的幾十戶發展到了上千戶,如今,楊梅種植成了一市鎮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初步形成了“種楊梅—賣苗木—售楊梅果—釀楊梅酒—培育嫁接工—研發包裝—開拓銷售平臺”的產業鏈。
去年8月,年近60的劉文斐從校長崗位退了下來,但他還想再“折騰”一把——幫農戶完成枇杷品種的改良,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崗。(本報通訊員 林靖 田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