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車運行正常,完畢。”當記者走進紹興地鐵1號線柯橋段臨杭大道站的車控室時,綜控員吳思權正通過對講機與值班員對接工作。吳思權是紹興市中等專業學校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與管理專業的畢業生,今年6月柯橋段開通前,他就已正式入職,成了臨杭大道站的第一批綜控員。“早在2015年,我校就捕捉到了紹興地鐵產業的發展契機,并及時開設了對口的新專業,這既為地鐵產業發展提供了必需的技術性人才,也實現了學生的精準就業,可謂一舉兩得。”校長於芳說。
對接產業辦專業,育企業所需人才,是紹興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大重要舉措。紹興市教育局副局長肖理生介紹,目前,該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8所,其中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2所、省級重點中職學校5所,各縣域范圍內已形成“1~2所綜合職校+專門化職校”的分布格局,優質職校資源基本覆蓋全市。近3年,該市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均保持在4.8萬人左右。
始終把育人擺在首位
每周1節心理健康教育課,每學期3節以上的班主任青春期健康教育德育課;自制各種青春期教育展板,開辟青春期教育宣傳長廊;定期組織開展“珍愛青春”主題講座……在紹興市上虞區職業教育中心,青春期健康教育早已成了該校德育工作的一張“金名片”。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辦好職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技雙修的高素質人才。”紹興市教育局職教處處長商飛鵬認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良好的行為規范,要遵循主體性、體驗式、小步子、生活化的教育規律,通過抬頭教育、朋輩教育、雅行教育等形式引領學生重拾信心、約束行為,把學生培養成為懂得感恩、富有愛心、反哺社會的有用之材。
新昌技師學院與企業用工職業素養要求“零距離”對接,圍繞促引學生做“社會企業歡迎的‘人’”這個核心,通過狠抓基礎道德、日常養成、文化熏陶等途徑,重點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行為習慣和工匠精神等,總結構建了“一個核心、一個抓手、三種品質”的準軍事化管理模式。“經過多年實踐,我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高,深受企業歡迎。學校被當地人稱為‘企業的黃埔軍校’。”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高勇說。2010年,學院還獲得了“職業學校全國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無縫對接產業辦專業
9月15日,紹興市柯橋區職業教育中心建筑工程施工專業的166名新生走進了寶業建設集團的校外實訓基地,開啟了每年一次的職業體驗教育活動。活動結束后,校企雙方還簽署了2021級冠名班協議,并就新學期裝配式建筑課程設置與企業課堂等情況進行了深入探討。
肖理生告訴記者,為了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分的技能人才支撐,近年來,紹興不斷優化專業布局,逐步建立了以產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支持體系,并在隊伍建設、“三教”等改革、產教融合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積極探索。
根據紹興產業發展狀況,紹興市教育局每年都會組織各中職學校開展一次專業結構調整。從2006年至今,該市各中職學校共已撤銷專業23個,新增專業50個,實現了各區、縣(市)范圍內職校無重復專業,并成功創建了19個省級名專業(品牌專業和優勢特色專業),扶持發展了48個省級示范專業,培育了15個與當地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群,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特色鮮明的專業體系。
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是我省首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之一,截至目前,該市有集成電路相關企業124家。隨著該產業的不斷發展,集成電路相關專業一線工人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招工用工矛盾日益突出。2019年,紹興市職業教育中心及時創建了紹興微電子學院,并以此為依托,整合校內外資源,成立微電子產教融合發展聯盟,對接集成電路小鎮N家企業,打造了微電子行業“1+1+N”產教融合平臺。“這些年來,我校以產業學院為抓手,以產教聯盟作為外部保障,將各方辦學利益共同體緊密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內外融合的實踐育人基地。”校長盛錫紅說。
近年來,針對產教融合存在著合而不深現象,技能人才供需脫節等問題,紹興市教育局“問診把脈”,出臺各項措施,積極推動職業院校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工作。一方面,紹興加大了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投入,“十三五”期間共新建省級校企合作共同體11個,市級教學實訓示范工廠20個、校外實習示范基地30個,實現了課堂教學與車間實習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為發揮行業企業在職校人才培養、實驗實訓等方面的指導和引領作用,紹興出臺了《紹興市職業教育集團建設指導意見》等文件,組建了10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26個職業教育集團。與此同時,紹興還在全國率先建立了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按照組織保障、基礎條件等6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44個三級指標,對職業院校產教融合情況開展定量評價……
全方位提升就業競爭力
“職業教育讓更多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是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商飛鵬直言,在當今的大環境下,中職生大部分還是中低收入群體,要加快“擴中”,全面“提低”,助力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辦好職業教育,增強中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他們是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者,更是共同富裕的受益者”。
為此,近年來,紹興市教育局堅持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研用結合為途徑,不斷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深化中職課程改革,深化“1+X”證書制度試點,深化中高職一體化五年制培養改革,深化“崗課賽證融通”……一系列舉措切實地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據統計,在15次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紹興各中職學校共獲122金、142銀、75銅,金牌數11次位列全省第一。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紹興中職畢業生就業總體上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招聘會上人均有2~3個就業崗位供學生選擇,學生的初次就業率已連續3年在99%以上,對口就業率達85%,初次就業月收入也逐年遞增。此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紹興還著力完善面向社會的技能培訓體系,加快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建立了職業院校社會職業培訓所得收入獎勵分配制度。據統計,目前該市各中職學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培訓人次每年已達在校生規模的1.5倍以上。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類型教育,也是最直接助力共同富裕的類型教育。”肖理生表示,紹興市教育局將繼續引領各校立足“雙高”建設,統籌實施好“提質培優行動計劃”,深化構建布局銜接產業、辦學銜接就業、教師銜接教學、招生銜接招工、保障銜接發展的現代化職業教育評價體系,引導形成產教融合、技能強市、人人出彩的良好氛圍。(本報記者 邵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