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畫葫蘆、棕編、洋湖陶藝是諸暨的優秀傳統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前些年,這幾項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一度“遇冷”?!拔胰找箵乃鳌!蹦暧?0的棕編技藝傳承人壽新燦先生為此憂心忡忡。
正當一籌莫展時,諸暨技師學院的一個舉動破解了這些非遺項目絕技的傳承危機,而且“活”出了精彩。 由于受到現代工藝的沖擊,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產業振興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大難”問題,文化部門在傳承優秀文化方面一直很用心,但是見效甚微,那諸暨技師學院是如何破解雙重難題的?
納入教育體系,讓非遺傳承后繼有人
棕編曾經是諸暨同山鎮唐仁全村賴以生存的技能。那是改革開放初期,該村家家戶戶自制棕棚出賣。后來,因出現席夢思,農村流行的棕棚床漸漸失去主顧淡出家庭,唐仁村的棕匠們也紛紛改行,現該村主要以種植水果為生。壽新燦是少數幾個還保留老手藝的棕編藝人。他18歲就開始學棕編,20多歲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棕匠。人家改行,他因為實在喜歡一直堅守,并把原來用以制床的手藝改為做棕編工藝品,代表作品有棕龍、棕鷹、棕馬、棕虎、棕獅等。作品曾獲第四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中國民間絕藝大賽中優勝獎,制作的兩只棕獅被杭州宋城收藏,一只棕虎被紹興越藝觀收藏。其人在2006年被評為諸暨市藝術家,2007年被評為紹興市首批藝術家。
可就是這樣的“技術咖”也救不了棕編技藝的沒落,年歲日老的壽新燦找不到想學棕編技藝的年輕人,自己的女兒女婿也無意傳承。
打破這一僵局的是諸暨技師學院的一個決策。2017年,諸暨非遺保護中心聯合諸暨市教體局、文廣局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諸暨技師學院結合學院的美工專業,率先在校內開出了傳統手工技藝課。
校長王鐵江說:“非遺要傳下來,關鍵一點就是要有‘傳人’。老的‘傳人’靠傳統的師傅帶徒弟教學模式來培養,所以傳一個是一個,效應很小。我們傳承,首先就是改變這種低效模式,而是將非遺人才培養融入現代職業教育,通過課堂的集聚效應,來最大效能地傳播技能,擴充人才。”
學校第一個引進的是諸暨的紹興市非遺項目——烙畫葫蘆。傳承人王繼達老先生現年76歲,從事種植、烙畫葫蘆三十余年,進校前他的絕活已經找不到接手的徒弟。學校給他設立了一個大師工作室,在校內展示推介他的作品,并以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報名,一下子就有48名學生報名參加。選修課由大師和學校老師同堂授課,教學過程即生產過程,學生作品即產品。烙畫葫蘆項目開課一年不到,蔣鳴東老師為非遺火烙畫葫蘆第五代傳人?,F技師學院,有上百學生學會了烙畫葫蘆技術。學生邱晨斐的作品在紹興市首屆中職工美專業優秀作品賽中獲一等獎,王一仰的獲諸暨市新生代傳統手工技藝大賽銅獎。這讓王繼達非常開心,他說:“原來我擔心烙畫技術要在我手上斷了,現在好了,后繼有人,人才濟濟?!?
與烙畫葫蘆一樣,此后技師學院又引棕編、洋湖陶藝等非遺項目進校,以建立大師工作室、開設課程等方式來傳承,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
注入創新元素,讓非遺滿足現代審美
傳承人才培養有了,但另一個問題還需解決:即在當代,非遺為何沒落了、生命力不強了?
技師學院的班子為此進行了調研,發現這些非遺最大的問題就是產品老化,跟不上當代人的審美需求,王鐵江說:“有的東西好像只適合放在博物館、文化館觀賞,缺乏實用性,自然也就沒有生命力?!?
非遺要有生命力,創新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為此,諸暨技師學院利用已有的師資力量,在堅守傳統工藝核心價值的基礎上,開展了傳統項目的創新,為主從題材、設計、工藝技法、材料、裝裱、衍生品開發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發,打造新產品。像用烙畫葫蘆技術刻畫中國傳統人物、古越文化名人、地方名珍異果,完成后都深受諸暨市民喜愛。壽新燦的棕編作品原本基本是擺件,蔣鳴東老師建議他是不是做一些小的實用件如棕編包、按摩錘、除塵刷······現在,它們成了不少外來客到同山旅游必帶走的紀念品。
諸暨本土的洋湖陶藝傳承人楊長國先生是看了火烙葫蘆、棕編進校產生的巨大效應,于2019年2月主動找技師學院對接的。很快,楊長國和該校的美術老師黃雨松“對上眼”,他們一起組建了陶藝興趣小組,取名為“陶花島”,此后除了授課,就是商議陶藝創新技術,現正嘗試軟陶制作、陶印雕刻,并復活了紹興傳統一些土陶器如魯迅筆下的狗氣殺,傳統裝調味品的器皿。
非遺的傳承,不僅在當下,也在未來。自2019學年開始,非遺文化正式還成為了諸暨技師學院校本培訓項目,學校根據非遺人才應具備文化研究能力、技藝傳承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傳播推廣能力等四種核心能力,進行了校本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并受到了廣大老師的好評。特別是在此前“史上最長寒假”,非遺線上培訓更成為了老師們熱議話題。“趁這段時間正好靜下心來接受藝術熏陶。”工作室的黃雨松老師說到。而在中間,大師、教師、傳承人、學生都是課程建設的主體,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根據教育教學活動和保護傳承活動的實際情況及時進行動態調整,以此把原來的“死”課程變為“活”課程,不斷地融合創新。同時,該工作也成為了提高學院文化內涵建設,提升文化品位,豐富文化生活的有力途徑。
“現在,只要省市有文化展覽,我們一定在邀請之列?!笔Y鳴東說,這次省技校博覽會該校的葫蘆作品就大放異彩,吸引了兄弟學校的老師前來觀摩。
助力校地融合,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
在“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下,將非遺融入生活,是多年實踐對非遺保護內在發展規律的總結。而正是這種“生活氣息”讓體驗非遺傳承文化的人越來越多。2018年,諸暨市同山鎮為推動鄉村游,弘揚棕編非遺在村宗祠旁開設了棕編文化傳承中心,在這里主持工作的就是諸暨棕編傳承人壽新燦?!拔颐恐苋街T暨技師學院授課4節,其余時間就在傳承中心。今年,這里已經接待研學的學生和外來游客上千人,他們主要來了解和體驗總編文化。”壽新燦向記者介紹到。據悉,前來體驗的游人每人需支付20元的學費,臨走時可帶走自制的小玩意,或者贈送由諸暨技師學院學生編制的作品。
壽新燦還表示非常感謝諸暨技師學院,在棕編無人問津的境況下,是學校的幫助,才在理論思考和現實實踐中探索出了棕編復興的方法和路徑?,F在,棕編門類拓展了,檔次提高了,銷量也大幅度成了增加了,又逆襲成了當地的“香餑餑”。
另外一邊在振興傳統工藝的大背景下,“陶花島”陶藝工作室通過非遺與旅游業融合、非遺手工藝資源和產品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建非遺文化和經濟共享平臺等方法和途徑,在保護傳承中發展,融入本土生活。非遺大師們進行“傳幫帶”,積極圍繞“大美諸暨”這一地方素材,積極發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底蘊,對接諸暨文化、旅游等部門。對“四大美女之西施”、“楓橋三賢——王冕、陳洪授、楊維楨”等諸暨重量級人物進行陶藝人物創作;結合“同山燒”、“諸暨名小吃”、“五泄山水”“珍珠小鎮”等元素研發和創作新陶藝品等,現已與諸暨地方特色小鎮酒香同山合作制作了同山燒酒壇,與珍珠之鄉山下湖合作了珍珠陶印。
近來還開發了新的“陶藝仿真菜”項目,據悉,目前這些“陶式菜肴”通過學生的營銷,已在諸暨開元名都大酒店、諸暨大酒店、海亮商務酒店以及諸暨嶺北山莊、蔡氏莊園等酒店和農家樂飯店用于樣菜布置,并受到企業的一致好評。接下去,洋湖陶藝工作室將繼續開發新品種,特別是諸暨地方特色菜,讓諸暨技師學院的“陶式菜肴”走進萬家酒店飯館,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為了轉化教育成果,諸暨技師學院還鼓勵“育才1號工美創業園”(于2018年創立)的師生通過微店、網店和直播銷售自己制作的非遺作品,以有序推進非遺傳承。因價廉物美、設計新穎,這些火烙畫葫蘆、棕編制品、陶藝印章等產品供不應求。(詹玉丹 應柳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