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年首屆“無錫舞蹈獎”大賽中,經過層層選拔、激烈角逐,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選送的《錫商頌》原創舞劇選段——《兵船傳奇》以所在組別總分第一的成績,斬獲創作金獎。
從謀劃籌備,到編創排演,再到頻頻亮相大型文化藝術舞臺,《錫商頌》舞劇的成型成熟是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探索實踐美育工作的縮影。無錫商院立足吳地特色,以藝術經典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切入,以加強美育課程建設、豐富美育實踐活動、打造美育精品項目為著力點,推動學校美育特色化發展,引領學生傳承美、踐行美、創新美。
傳承美,挖掘地方文化美育價值
高質量推進學校美育教育教學,課程建設是關鍵環節。多年來,無錫商院不斷加強藝術鑒賞類課程建設,開設覆蓋全校學生的影視鑒賞、戲劇鑒賞、戲曲鑒賞、音樂鑒賞、美術鑒賞、書法鑒賞、舞蹈鑒賞等美育通識課程,并將美育通識課程作為公共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實施學分制管理,著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能力。
在開齊開足公共藝術類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美育資源和美育價值,把美育教育教學與專業教學、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相結合,重點開發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人文素質課程。
“塑造理想人格是美育的終極目標。具體化為階段性教育目標,就是在美育和理想人格之間尋找連接的橋梁。”在學校《吳文化十講》課程的授課教師金銀看來,吳地文化底蘊深厚,內涵博大精深,通過吳文化,可以引導學生尋找其中的審美價值,探尋審美路徑,在領略吳文化之美中增進文化認同,正是連接美育和理想人格的一架橋梁。
《吳文化十講》基于吳文化的核心價值和美學基礎,將具有審美價值的元素按照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分類并篩選,確定培育以人格培養為旨歸的美育內容,并以吳文化、錫商魂、吳地教育、吳地英才、吳方言、昆曲、吳園林、古運河、傳統時節等十個主題章節介紹吳文化內容、風格及歷史傳承。
在實際教學中,該課程通過校內課程教學、校內實踐及家風家訓、文化名人故居、錫商文化、運河文化等四條以社會美為主線的校外主題實踐線展開教育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美育形態。在江蘇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高校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評選中,《吳文化十講》課程改革創新經驗獲得特等獎,并被推薦參加國賽。
無錫商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人文素質課程不只《吳文化十講》一門,除此之外,學校教務處、校團委、基礎教學部還聯合二級學院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開發了《錫商文化》《扎染》《非遺鑒賞》《中華傳統禮儀》《茶藝》等十余門人文素質課程,開設了與地方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網絡課程。“在美育課程建設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地方文化,不僅能夠促進美育內容更加豐富生動有內涵,也能拉近學生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導學生感受、發現進而傳承傳統文化之美。”無錫商院教務處處長葉東說。
踐行美,把美的種子播撒到社會
每逢周末,無錫梅園社區中心總是非常熱鬧,在諸多精彩紛呈的社區活動中,“中華傳統美德社區課堂”廣受居民歡迎。
由無錫商院團委、公共藝術教育中心、無錫一丹一行美術館共同建設的“中華傳統美德社區課堂”,以美育為出發點,立足中華傳統美德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面向社區居民、社區轄內中小學學生,借助項目化志愿服務傳播吳文化中蘊含的務實、誠信、創新、奉獻等傳統美德,力求不斷加深社區居民對吳地自古崇尚的傳統美德的理解。
談及打造“中華傳統美德社區課堂”的意義,無錫商院團委書記、公共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胡子鳴表示其對社區居民和學生均有益處。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千年流傳下來的獨特思想理念和行為規范,能夠充分體現心靈美、精神美、品德美。傳統美德教育進社區能讓居民接受傳統美德熏陶、提升文化素養,也是學校師生美育實踐教育的重要載體,讓師生在一次次的實踐服務中更深刻地領略中華傳統美德的精神內核。
作為全國職業院校“非遺教育傳承示范基地”“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中華傳統美德研究院”及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無錫商院美育資源豐富且優質,如何將自身的優勢資源輻射推廣出去一直是學校美育工作的探索重點之一。
學校實踐育人工作機制完善、成果豐富,培育并持續推進了多個志愿服務品牌活動,年均組織約700個實踐團隊赴各地開展實踐活動,先后獲評“江蘇省青年志愿服務行動組織獎”“江蘇省青年志愿事業貢獻獎”,是否可以將其與美育實踐結合起來?
為此,經過調研謀劃,學校充分發揮實踐育人工作經驗,將美育實踐與志愿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專設藝術教育服務、傳遞文化力量實踐項目,鼓勵引導師生“走出去”傳遞精神美、文化美、藝術美的力量。
在美德社區課堂內,大學生志愿者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開授無錫非遺體驗、吳文化面面觀、名人道德事跡、國學小講堂等課程,開展傳統節日、非遺技藝等公益活動和文化體驗活動,促進市民切身感受傳統美德的魅力。自2017年項目啟動以來,美德社區課堂已先后走進無錫多個社區和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志愿服務超千名居民。
不僅如此,攜手無錫東林書院舉辦傳統節俗儀式、創新制作非遺宣傳作品傳播非遺文化、走進小學開展經典話劇演出、遠赴偏遠貧困地區開展藝術課程……無錫商院師生化身“美的使者”,在社區、中小學、鄉村播撒下美的種子,也通過實踐為美育增添了活力和溫暖。
創新美,打造美育特色精品項目
“當舞臺燈光亮起那一刻,我的內心既緊張又激動。”回想首次登上演出舞臺的場景,無錫商院學生、舞劇《錫商頌》主演之一的趙新蓓仍然記憶猶新。目前,《錫商頌》節選片段已先后受邀參加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中國夜間經濟論壇實景演出等多個大型文化藝術展演。在古運河旁的毛涇浜碼頭上,學生演員們翩翩起舞,再現了當年“米碼頭”的盛況,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錫商頌》是無錫商院以錫商精神為主線,由本校師生傾力打造的一部原創舞劇。劇目遵循初創、繁興、沉浮、報國和報效桑梓的錫商發展路線,結合多個錫商家族的奮斗史及業績,采擷具有代表性的歷史片段,藉由虛擬人物和故事,以紀實與寫意相結合的舞蹈語匯,藝術地展現了錫商前輩為實業救國、報效桑梓所進行的艱難創業、砥礪拼搏、創新創造的奮斗歷程,再現了上世紀前半葉無錫的歷史風貌、獨特民風,充分展示了錫商群體偉大的愛國情懷以及其對國家、故鄉所做的突出貢獻。在江蘇省第六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錫商頌》憑借獨特的構思、深厚的內涵獲評舞蹈展演一等獎,同時斬獲優秀創作獎。
作為一所培養商科人才的高職院校,緣何要編創這樣一部以錫商為主題的舞劇?“學校地處無錫,師生們一直受到吳地文化、錫商文化的滋養和熏陶。”無錫商院黨委書記楊建新說,舞劇的編演不僅僅是一次藝術的創新嘗試,也是學校推進美育工作、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更是在青年一代中傳承創新吳地文化和錫商精神的有效載體,能夠在育人體系中發揮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學校多年來始終注重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美育精品項目,圍繞“匠心篤志、商韻傳承”主旨,緊扣吳地特色,突出錫商精神,一體化設計能夠貫穿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藝術展演的美育品牌,通過形式、內容、手段創新,以師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激發師生參與熱情,充分發揮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以《錫商頌》為例,在劇目排練階段,就以美育課程的形式形成《錫商頌》課程包,將劇中的音樂、舞蹈、歷史知識、人物故事等編排成多門美育課程,面向學生開設公共藝術選修課,在推進學校美育特色化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學校計劃編排不同展演版本,讓劇目走進校園、走進社會,在全校、在無錫乃至更大的區域產生“美育播種機”的傳播示范效應。
“我們希望能將以《錫商頌》為代表的精品項目打造成為傳承吳地文化、弘揚錫商精神、展現商院特色的重要文化名片和美育成果,在商院師生中代代傳承,讓師生們肩負起助推吳地文化、錫商精神傳承創新的責任和擔當。”楊建新書記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深化美育教學改革、增強美育服務社會能力、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在美育中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筑牢文化自信,讓美育有更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