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一個組織而言,報表是該組織中信息采集和輸出的工具,通過報表這個載體,可以了解該組織的數據與信息,為組織及利益相關者決策提供依據。特別是在當前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時代里,當報表與這些先進的數據信息處理工具和平臺相互融合時,能夠更加及時、準確、高效地反映組織的運行狀態,以便為進一步提升組織績效提供決策支撐。
在“項目制”的治理理念下,報表在我國行政系統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教育部、財政部日前印發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績效管理辦法》),就采用了以表格填報和復核來進行績效管理的方式。在“雙高計劃”推進過程中,“治理表”正成為一種績效管理新模式。
在《績效管理辦法》的附件中包含了雙高學校績效自評報告和績效管理表。我們看到,績效自評報告列出的參考提綱,主要包括:績效自評報告包括雙高學校績效目標實現程度及效果,建設任務進度及績效指標的完成情況,項目預算執行情況,實現雙高學校績效目標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對雙高績效目標實現的貢獻度和社會認可度有關情況的說明,經驗與做法、未完成或偏離績效目標的原因以及發現的問題,改進措施及有關工作建議,其他需要特別說明的有關事宜與有關建議等八項內容。其中前四項是必填項,后四項為可選項,這反映出“雙高計劃”在實施執行過程中,保持了相對的原則性和靈活性,有利于各地各校根據自身情況辦出特色,彰顯高水平。
績效管理表則包含雙高學校建設數據采集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數據采集表、基于“雙高績效目標實現貢獻度”信息采集表、基于“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社會認可度”信息采集表、基于“地方政府(含舉辦方)重視程度”信息采集表這五張表。事實上,這五張表是績效自評報告的數據支撐,也可以稱之為“數據版”的自評報告。其中的雙高學校建設數據采集表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數據采集表這兩張表,以數據填報為主,側重于對院校和專業建設情況做定量分析;基于“雙高績效目標實現貢獻度”信息采集表、基于“高水平學校和專業群社會認可度”信息采集表和基于“地方政府(含舉辦方)重視程度”信息采集表這三張表以信息采集為主,側重于對需求滿足和利益相關者的評價做定性分析。這五張表和績效自評報告實際包含了雙高績效目標實現的貢獻度和社會認可度兩大方面。貢獻度包括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形成一批有效支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制度、標準等三個方面;社會認可度則包括學生家長認可度、行業企業認可度、業內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等四個方面,是對“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雙高建設目標的進一步提升。
“治理表”在從強制性制度向誘致性制度乃至自主性制度變遷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中介作用。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雙高建設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政策執行過程,其中包含著一系列的政策“漸進調適”的過程,而“治理表”因其所具有的數據統計、模型建構、比較分析、評價反饋等方面的天然優勢,在與其他治理模式的競爭中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隨著雙高建設的推進,政府、社會、院校三者間的需求和供給在“治理表”這一框架中得以相遇,這將有利于促進教育制度更趨合理和教育利益取得平衡。
雙高建設標志性成果及其社會評價等的生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績效管理辦法》提供的這種“治理表”模式,為雙高建設繪制了“作戰圖”,明確了“施工圖”,雙高建設學校要把現有的政策紅利用好用足,全面推進雙高建設,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陳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