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學習型城市建設再出發
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在十大戰略任務中明確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同年底,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新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把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重要舉措。這是時代賦予成都這座學習型城市的新使命。
而在2018年9月,成都市發出了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建設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的6個3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三城三都”的目標實現,需要具備終身學習素養、能參與城市發展的新時代市民,作為繼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成都社區教育如何在時代使命和城市發展要求下開啟新的征程?再出發,成了這座全球學習型城市的回答。
1 頒布我國首部社區教育地方性法規 構建“15分鐘學習圈”
成都自古以來就有“學習之都”的基因:公元前141年,西漢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開學館、設講堂,2000多年過去了,“文翁石室”的原校址上依舊書聲瑯瑯、弦歌不輟,為成都“學習型城市”底色增添了極具說服力的厚重一筆。
一座城市的競爭力,歸根結底要看市民的學習力、參與力與創造力。這些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取得,都離不開終身學習,而社區教育作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也一直處于相對薄弱的板塊,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短板。基于對社區教育多年的探索實踐與理念深化,成都從體制機制設計、法規政策制定方面對其進行了必要的保障。通過先后出臺《成都市社區教育促進條例》《成都市關于加快老年教育發展的實施意見》《成都市學習型城市建設提升行動計劃(2019—2022)》等一系列文件,架構起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制度框架。
2017年2月1日,成都頒布了《成都市社區教育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成為我國首部社區教育地方性法規。
在《條例》框架下,成都建立起“成都市學習型城市建設與社區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吸納了27家市級部門作為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明確了各成員單位職責,形成了成員單位每年年初報送社區教育資源及教育培訓服務清單的工作機制。截至目前,成都市20個區(市)縣參照市級架構相應組建了本級聯席會議制度。自此,成都市學習型城市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2019年1月,成都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習型城市獎,并被委任為全球學習型城市網絡(GNLC)“創新創業”主題集群的協調城市,將在2019年至2021年與意大利都靈市一起協調該主題的全球24個國際城市,共同完成創新創業推動學習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2009年12月,成都市依托成都廣播電視大學成立成都社區大學,明確以成都社區大學為龍頭,指導四級社區教育辦學體系開展工作。2014年成都市教育部門依托成都社區大學掛牌成立了成都市終身教育促進辦公室,整體推動和指導服務全市社區教育工作。2018年成都市社科聯依托成都社區大學建設了成都市社會治理與終身教育基地,提升終身教育助力社區發展治理的研究能力,擴大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近年來,成都城鄉社區教育如火如荼地開展,成為成都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助力。社區教育專項經費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市、縣兩級專項經費從2017年的3000余萬元到現在的5000余萬元。同時,建立起以1所市級社區大學為龍頭、21個區(市)縣級社區教育學院為主體、261所鎮街社區教育學校為骨干、3034個村居社區教育工作站為基礎、中小學資源向社區開放為輔助的社區教育服務體系,逐步構建起“15分鐘學習圈”。
2 打造終身學習品牌項目 500萬人次參與社區教育線下學習
“太安逸了,既可以參觀傳統制茶工藝,欣賞茶藝茶道表演,還能品味特色餐飲。”在成都市蒲江縣成佳鎮茶文化學習體驗基地,前來參加游學活動的市民們不禁贊嘆道。這樣的游學活動從2013年起,就受到廣大成都市民的歡迎。“市民游學”項目,憑借其自身項目優勢和精心的項目組織、廣泛的覆蓋范圍、充實的活動內容、豐富的實踐形式收獲了良好的社會贊譽。
蒲江縣的先行先試是項目的萌芽階段,依托其獨有的茶文化,整合各類教育元素吸引廣大游學者。在推廣階段,成都市各職能部門積極通過經費支持、項目評比和現場研討等形式,將參與區縣拓展到10余個。當下完善階段,成都社區大學統一組織和管理,制作游學形象標示,開展專題宣傳和新媒體推廣,組成專家組到區縣進行實地指導。
截至2020年,成都市民游學項目包括天府綠道游學、蒲江茶文化游學、都江堰水文化游學、錦江川劇游學、青羊草堂文化游學、武侯三國文化游學、龍泉驛汽車游學、郫都川菜文化游學、邛崍紅色革命游學、溫江川派盆景游學等30余條精品游學線路,平均每年接待市民游學近5萬人次。
社區活動是中小學生接受校外教育的重要途徑,如今,孩子們暑期都能參加“社區雛鷹”公益活動,內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環保教育、科技創作、技能才藝等多個方面。從2016年開展至今,每年參與青少年達100萬人次,孩子們在活動中培養了樂學善學、珍愛生命、勇于創新等綜合素養。
近年來,成都市還精心打造了“最成都·市民課堂”“生態菜園”“能者為師”“市民自主學習團隊”等一批深受市民喜愛的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全市年參與社區教育線下學習的居民達500萬人次。
為提升終身教育服務品質,成都市立志打造一支專業化隊伍。成都市建立了社區教育管理者、專兼職教師和志愿者師資庫,并開展系列專業化培訓,2020年完善了社區教育教師職稱評審和評優選先的激勵機制。自2014年以來,連續5屆開展“能者為師——尋找社區好老師”比賽,從多種渠道發掘社會資源,推動市縣兩級教師隊伍增加了5000余人,并將于今年內出臺成都市社區教育教師認定試行辦法。
3 從“善學”到“善治” 助力社區發展治理
在成都市新津區永商鎮,有一座位于田野間的廊橋被遠近村民津津樂道:它從簡單的避暑場所,變成村民反映問題、村干部予以回應的地方。“廊橋夜話”也開始成為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方式。
社區教育的內容不再單純是唱歌、跳舞等,逐步開始關注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問題的處理與解決。這只是成都近年來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早在2014年,成都就提出了以“社區善學促進社區善治”發展理念,突出社區教育服務社區發展治理的理想追求。近年來,成都持續挖掘以“善學”促“善治”內涵,通過構建全面系統的政策保障體系,搭建全民共享的學習服務體系,創新多元共治的社區教育載體,探索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治理的途徑。通過創設學習條件、提供經費扶持、開展課程學習、組建指導團隊、搭建發展平臺等一系列措施,積極培育市民自主學習團隊5000余個,增強了市民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吸引社區成員因“學”而聚,各盡其才。
當終身學習成為時代趨勢,作為全球學習型城市的成都如何立足新起點再出發?
成都在學習型城市3年提升行動計劃中明確指出,“到2022年,建成具有成都特色、全國一流、極具世界影響力的學習型城市,助力‘三城三都’建設,促進成都城市包容、繁榮與可持續發展”。3年內,成都將通過學習型區(市)縣建設計劃、社區教育品質提升計劃、市民公共素養修身計劃、老年教育融合推進計劃、綠道品學系列教育計劃、家庭教育普惠推廣計劃等八大計劃,完善體制機制,加強分級保障,確保成都市學習型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在“十三五”收官之際,成都市在推動學習型城市提升行動計劃的基礎上,正在著手研制終身教育“十四五”規劃,為下一步學習型城市建設規劃藍圖。今年4月剛成立的東部新區在發布的“新區未來教育規劃”中,明確將社區教育寫入“三大工程”,提出學習型新區創建行動,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教育公共服務。
如今,成都這座“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在高質量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在成都市持續深化學習型城市建設中,構建和完善市民終身教育體系是教育者不竭的追求。“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正成為成都的一種風尚、一種追求、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