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這篇文章怎么做,是每所高職院校都要面對的一道必答題。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答題過程中提綱挈領抓重點,讓學生變得忙起來,讓教師變得強起來,讓管理變得嚴起來,把就業之解巧妙融入育人之篇。
激活學生內在動力 培育有品味之才
“學生有了品味,才會有崗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蘇益南對就業問題有著獨特的見解,“當我們培育的學生有高尚的品德、端正的品行,又何愁找不到工作?”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在“育厚德之人,煉強技之才”的美好愿景下,大刀闊斧推進改革,提出了“433”學生成才工程。這個獨具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特色的“433”工程,更像是樸素版的學生行動指南。它要求學生必須擔任1任干部、參加1個社團、組織1次活動、培養1個特長,結對一名技能導師、明確1個技能方向、參加1次技能比賽,加入1個創新創業團隊、完成1次創新創業的實踐、取得1個創新創業的成果。
這看似簡單的10個“1”,其實每一個都藏著師者匠心的育人情懷。蘇益南書記表示,學生們踐行“10個一”的過程,就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的德育素質、專業素質、文化素質、體育素質、勞育素質等全面提升的過程。
除了433工程,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還特別注重學生的品德塑造。引導學生愛自己、愛父母、愛崗位、愛社會,用新時代新思想武裝智慧思維、用科學奮斗創造幸福生活、用家國情懷成就美麗人生,讓學生成為時代所需要的人。
“現在,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學風‘從要我學’,變為了‘我要學’。學生們變得更忙了,精氣神也更好了。”學生的轉變讓蘇益南頗感欣慰。
瞄準痛點精準開方 培育高能力之才
“學生高能才能有高薪,而培育高能人才就要把培養工作融入到育人全過程。”蘇益南表示,高等職業教育一旦脫離了“職業”就不能稱之為職業教育。而高職院校培育人才,必須圍繞“職業”精耕細作。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專業隨動行業”、“人才培養方案隨動企業”、“課程隨動崗位”,做到了專業設置與行業發展緊密相連,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高度匹配。
據了解,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每一個專業都聚焦一個優質企業,把所有的企業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學院還聚焦企業的典型崗位,分析該崗位應具備的典型能力,并據此開設專業核心課程。通過典型能力的培育,讓學生有較強的專業能力支撐,在就業時避免了“撿到籃子里都是菜”的情況。
不僅如此,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學也從教師為中心轉到以學生為中心。蘇益南介紹,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圍著學生轉,盯著質量干,為學生賦能,把牢了人才質量關。
據了解,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提出了“老師教什么要隨動學生會什么,教師評什么要隨動學生成什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三方面入手,從根本上改變學生成人成才的問題。
“以前是老師有什么就教給學生什么,是以知識為本位的職業教育,現在是以能力和素養為本位的職業教育。”蘇益南表示,學院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讓學生當起主角,從聽眾變成了真正的演員,老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播員變成了教練員、陪練員。學生的能力在鍛煉中得到提升,就業質量實現了水漲船高。
線下多練線上多彩 機會眷顧有準備之人
前期育人工作做得越充分,就業工作就會越輕松。當新冠肺炎疫情對畢業生就業產生較大影響的時候,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卻對就業工作充滿信心。
“我指導的294位學生,目前有116位同學工作已經落實,55位同學收到面試通知,還有122位同學有明確的升學目標,目前正在全力復習,總體就業率比去年同期還要高。”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輔導員宋云潁老師高興地說道。
據了解,疫情發生以來,學院把畢業生就業的戰場從線下轉到線上。招就處積極整合各級各類網絡招聘會資源,引導畢業生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區、院五級網絡招聘平臺求職就業。學校舉辦的“2020年春季網絡招聘會上”吸引了180多家優質企業,為學生提供崗位5865個,受到7089人次關注,為相當一部分同學找到了理想崗位。
“臺下數年功,臺上數分鐘。我們的學生在線下得到了充分的鍛煉,疫情期間的線上求職就只是轉換一個展示戰場,所以我們的求職情況總體向好。”蘇益南表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會繼續努力,精心打磨好每一顆“螺絲釘”,讓學生們在社會這臺大機器上發揮最高價值。(李艷玲)